12月1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中國股市下一個20年怎麼走》一文將國外投行高盛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11月12日高盛的“雙面人”表演,無疑讓國內的投資者再次見證了國外投行醜陋的一面。
實際上,這已不是國外投行第一次忽悠國內的投資者了。包括高盛在內的國外投行,忽悠國內投資者早就是惡貫滿盈了。為了做多而唱空,為了做空而唱多,這早就是國外投行們的拿手好戲。如2008年11月6日、7日瑞銀通過大宗商品平台狂吸近10億元藍籌。而在此之前的10月31日,瑞銀發表的投資策略還對A股大肆唱空,稱“儘管目前A股很便宜,但仍不是買入的時機”。
國外投行為何能一次次忽悠國內投資者,並成為中國股市的重要操縱者?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市場各方深思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以為有這樣幾點是值得關注的。
首先,是國外投行確實具有較高的投資水平以及對市場的研判能力。比如11月12日高盛建議其客戶賣出手上獲利的全部中國股票,這樣的操作顯然是非常正確的。又如瑞銀在2008年11月6日、7日通過大宗商品平台狂吸近10億元藍籌,而次日我國政府四萬億元經濟刺激措施出台,瑞銀抄了一個大底。正因為國外投行確實具有較高的投資水平,所以投資者很容易相信他們,以致最終被他們所忽悠。
其次,國外投行與我國政府的高層“走得很近”,一些很重要信息甚至是國家機密,國外投行們往往也能提前獲得。這進一步增加了國外投行在國內投資者心目中的權威性。最明顯的事件是2008年11月四萬億經濟刺激措施的出台。其實還在2008年8月的時候,當時還處於從緊的貨幣政策時期,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龔方雄在發給客戶的報告中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在考慮一項總金額至少為人民幣2000億~4000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並可能於年底前放鬆貨幣政策。後來的事實證明,龔方雄所言精準無比,國外投行的權威性無疑令人嘆服。
其三,國外投行之所以能頻頻忽悠投資者,也與中國股市的土壤有關。即中國股市本身就是一個“忽悠市”,“忽悠”是中國股市的重要特色。比如上市公司忽悠投資者;發行人與保薦機構忽悠投資者;一些政府官員違背組織原則與紀律,發布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忽悠投資者;券商以及一些諮詢機構發布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與報告忽悠投資者;甚至包括基金、保險機構在內的一些機構投資者唱多做空、唱空做多忽悠投資者。不僅如此,在中國股市里,各種謠言與傳聞盛行,讓投資者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而面對這樣的“忽悠”,我們的監管部門卻無所作為,放任“忽悠市”蔓延。正是基於這樣的市場環境,國外投行在中國股市自然也就如魚得水了。正所謂“不忽悠白不忽悠,忽悠了中國股市監管者又能奈之若何”?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