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員:當前稅收政策使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
送交者: 新鬼無疆 2011年01月10日04:23:10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
“如果我們貧富不是那麼懸殊,相信不會有那麼多的人認為自己是個窮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帥蓉、宋媛發自北京“你有比別人窮的感覺嗎?” “不但有,還無處不在。” 面對記者的問題,北京某大型門戶網站工作的陳文深有感觸。他今年25歲,美國留學回來後,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稱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別人窮的感覺”無處不在:靠工資基本買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四分之一;過快上漲的物價已經讓他不敢去商場買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車從身邊經過,儘管自己沒有強烈的需要,但是確確實實的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去買,"自己比別人窮"的感覺也會油然而升。”他說,作為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白領,在這個社會中,實際上覺得生活得比較慘。 事實上,有陳文這樣感覺的人並不鮮見。中國社科院剛剛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0年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中,公布了零點研究諮詢集團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 收入高也感覺窮 “難道只有1/5的人這樣認為嗎?我認為應該遠遠大於這個數字。”看到這個數據時,北京的公務員馬麗(化名)說。“我的工資吃喝養家後,剩下的也就夠過年給家人同事領導送禮串門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財經日報工作的胡濤(化名)雖然收入要遠遠高於馬麗,但是同樣也有“比別人窮”的感覺。 “我的收入雖然上萬,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將近3000,出席重要場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筆開銷,由於職業原因,交通、通訊和娛樂方面也不能太差。一個月下來,能攢下的錢不堪入目。”他說,他最擔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動了,不能再支撐高強度的熬夜寫稿工作,那時候工資肯定比現在低很多,他該怎麼辦。 記者調查時,發現在北京等大城市,不乏這樣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後。這些畢業於名牌大學名牌專業,供職高新科技、媒體、外貿等企業的小白領,沒有一絲“富足”的感受。 “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漲,去年我終於拿到一萬元的月收入,但我卻不敢自信地說:"我成萬元戶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動畫設計公司做設計師的年輕人帶着調侃對記者說。 大學畢業後入職香港某著名電視台的深圳女孩楊怡則告訴記者,每當看到好多人在香港買名牌包包時,“自己比被人窮”的感覺最為明顯。 零點集團相關人士介紹,在進行《2010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調查報告》的相關調查時,他們首先讓受訪者判斷自家的生活水平在當地處於什麼水平,約有1/5(20.1%)受訪者認為自家生活比周圍人窮。 據了解,這次調查採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瀋陽、西安7個城市;浙江紹興諸暨、福建福州長樂、遼寧錦州北寧、河北石家莊辛集、湖南岳陽臨湘、四川成都彭州、陝西咸陽興平7個小城鎮及其下轄農村地區總計4143名16~60歲常住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後,得出的結論。 “窮”是相對的 張慧介紹,調查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人們的直觀感受,即“你是不是覺得比別人窮”,而這種直觀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介的影響,比如在某段時期,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網絡新聞,以及電視、電影都在講述富人群體的故事,那麼很多人就會覺得,跟他們比起來,我怎麼那麼窮。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總結說,一般來講,人們知道別人差的事比較少,知道別人強的事比較多,這是個認識上的問題。人們普遍存在的“貧窮感”其實有一種“這山望着那山高,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的心態。 值得關注的是,除去這種心理因素,感到自己比別人窮的受訪者在談到為什麼窮時,他們更傾向於歸咎於社會大環境因素,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等;而較少歸咎於個人層面的原因,特別是個人層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備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等。無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地區,認為自己貧窮的首要原因都是“缺關係少門路”,而認為自己貧窮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現今社會是一個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社會”。 記者採訪時,一些專家表示,這樣的調查結果其實並不出人意外,在一定程度是中國社會現狀的反映。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在去年底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低收入者不斷受到通貨膨脹的掠奪,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漲速度比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漲更快。比如房地產,有房的富人房產升值了,不用上稅,而低收入者工資上漲卻要上稅。金柏松認為當前的稅收政策是向着富人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中國貧富差距會不斷拉大。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表示,這樣的調查給中國諸多警示。有研究機構指出,中國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5,超過國際上公認的0.4的警戒線。快速增長的財富大部分流入到國家財政、資本所有者的腰包,流入到了少數人的口袋。 “如果我們貧富不是那麼懸殊,我相信不會有那麼多的人認為自己是個窮人,”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這麼多人認為自己比別人貧窮,說明"相對剝奪感"在這裡起作用。” 他解釋,由於社會兩級分化,貧富懸殊現象太嚴重了,這種太大的落差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使得有些人覺得自己是窮人。這個“窮”是加引號的,是相對的窮,不是過去窮得連飯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號 毛壽龍則認為,我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財富的分化比之前要嚴重得多,這是個客觀情況,但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也不可避免會形成較大財富分配差異。“貧窮感”的普遍存在,除了其個體認識上的因素,與社會的快速變化也是息息相關的。 零點集團提供的資料還顯示,其歷年調查中發現了一個普遍規律,即城鄉居民對個人經濟狀況的評價與他們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成就的感受間一直存在較大差距。也就是說,老百姓高度評價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成就,但對於自己的經濟狀況評價較低。而在預期國家未來經濟發展和個人未來生活時,同樣表現出了這種反差: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度一直高於對個人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度。 此外,調查還顯示,無論男女、不分年齡、不管是高收入還是低收入者,均表現出對於貧窮的較高畏懼,人們對貧窮的畏懼甚至遠超過對情感背叛、友誼和尊嚴喪失。 零點集團分析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問題在於GDP高速增長,人均收入卻增長乏力;住房、醫療、教育、社保、就業等領域的諸多問題,多年來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壓力在加大;貧富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不公平感開始出現……所有這些,表明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並沒有相對應地轉換成國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眾對改革獲益出現負面判斷,更是一個值得警醒的信號。 心窮更可怕 “其實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貧窮感,不能得到權力的保護,現行的收入分配製度讓他們產生恐慌和無助。”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社會心理學室副主任石秀印認為。 “心窮比口袋窮更可怕。”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顧思凱分析,現在人們更加相信權力、出身是不可改變的,對於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改變外在的貧窮缺乏信心。石秀印說,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動力,那麼這種信心的塑造動力都將微不足道。 “國家現在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富人,但是應該提供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富人的同等條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能分析,這個調查結果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在環境的不信任,對改變自身境遇很無助。 張慧介紹,被訪者中的很多人都提到,社會大環境因素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等讓人變窮,普通民眾權利的被侵犯與難行使,並且由此引發的“權利焦慮症”,使得被訪者產生窮人的感覺。 喻國明告訴記者,除去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經濟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通脹壓力讓老百姓越來越害怕,大家心裡都在想,實在不知道自己手裡的錢明天還能買什麼。” 他介紹,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裡,每個階層的收入都有差異,認為自己比別人窮很正常,級別待遇才會讓社會形成一種向上的張力,激發社會成員有改變和提高自身境遇的動力,帶動社會良性運轉。 但是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零點諮詢集團的這次調查中,這麼多人把窮的原因歸咎於社會大環境的因素,顯得就有些不正常。 負面效應明顯 當富二代開名車炫富時,十萬蟻族蝸居在北京地下室;當福建屏南縣的財政局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聘職位時,幾百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當上海一個房管局長擁有30套住房時,無數家庭為一套房子傾家蕩產…… 現在的中國,這樣的強烈對比並不鮮見。夏學鑾認為,這種相對剝奪感,不僅會使人覺得自己像個窮人,還會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憤怒感,而且會使自身的行為發生變化,在一定的環境暗示下,就變成攻擊和侵犯。之所以轉型期現在那麼多犯罪現象,都是由這個相對剝奪感造成的。 毛壽龍提醒,從整個社會來講,如果老百姓受窮的感覺特別明確,就很容易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嫉妒心,當這種不滿足感特別強列時,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一些個體不穩定的行為,這種不穩定的行為一旦變多,就會導致社會不穩定。 劉能也表示,如果這樣的社會現象發展下去,很容易引起仇富心理,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影響到社會創新能力。 鏈接:城鎮居民對於自我貧窮的原因分析(多選) 城鎮地區 農村地區 缺少關係和門路 58.5% 49.5% 現在是“窮人愈窮富人愈富”的社會 48.2% 35.7% 運氣不好 17.0% 19.7% 家裡人不會鑽營 15.5% 19.6% 缺乏技能和手藝 9.3% 33.1% 家裡要供孩子讀書 9.4% 23.5% 家裡有老人要贍養 9.6% 10.8% 家裡人不努力 6.1% 10.5% 家裡有病人4.5% 7.5%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