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業餘投資者
股市投資最終還是要以成敗論英雄的,如果賠了錢有多么正確的投資理念都無濟於事。同樣,如果賺了錢則完全可以一俊遮百丑。但是在急功近利的當前股市,大多數投資者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甚至在短期都不假思索地以成敗論英雄,這其實是欠妥的,而且很有可能害人害己。 正確的評價應該是:不僅要看他獲得多少收益,而且還要看他是在冒了多大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的上述收益!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長期,也同樣適用於短期。當然我這裡說的風險,絕非夏普和馬克維茨的的風險定義:波動,也就是貝塔值。我說的是絕對、虧損的風險的概率與數額。也就是說,投資評估的公式應該是:收益除以風險的商。公式有些刻板,而且實際用起來也無需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大概估算一下甚至只要評估時考慮到風險這個因素就足夠了。“要儘量精確,但是不能過度精確”,在這方面應該向芒格和愛因斯坦學習,他們在物理學和投資學領域都信仰:過猶不及。 先舉個自己的例子吧,2008年市場最黑暗的時候買入平安和伊利,到現在看平安的收益遠遠不如伊利,但如果給這兩個投資決策打分的話,其實平安和伊利的分數,絕對不會像它們的收益那樣有一兩倍的差距。原因就在於當時伊利的風險其實也遠遠大於平安,伊利虧16億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要遠遠大於平安虧200億。因此要用考慮到所冒風險之後的預期或者已獲收益來度量投資收益水平,才是客觀和更接近真理的正確方式。 可能也會有一些人覺得我老生常談了,風險,只有初來咋到者才會忽風險視,其實未必。因為我這裡強調的是“忽略過去的風險”,“過去”二字尤為重要。即使是相同的風險,我們也特別容易忽略過去的,而重視現在的,呵呵,這就是行為金融學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如果說的形象一些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現在我們回頭看陽光私募,2007年大牛市那些滿倉操作的投資動不動就幾倍的收益率其實是被誇大了,因為忽略了除數風險。而那些倉位較低的投資者的收益率其實是被低估了,也是因為忽略了除數風險;而2008年代的大熊市可能正好反過來。由於最近接觸民間股神和陽光私募多一些,每次我總是在人家得意忘形的時候不忘多問一句,當時倉位是多少?買沒買ST股?等等。然後,我就從大受歡迎變成令人討厭了,呵呵!
總之,在評價收益的時候,不要忽略風險,尤其是不要忽略過去的風險,是大有裨益的,有利於身心健康!否則會在同樣的事實面前,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而這個結論錯誤的概率是很高的。因此,大師們說,在股市里,只學習,不思考,沒用!呵呵,不知道是哪個大師說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