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恩離去或能催化IMF改革 [zt] |
送交者: Hot診所2 2011年05月17日21:52:11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
卡恩離去或能催化IMF改革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因涉嫌性侵犯被捕。這位在歐債危機救援活動中“挺歐派”靈魂人物的意外落馬﹐不僅讓亟待解決的希臘債務危機陡增變量﹐也令IMF因高層變動蒙上陰影﹐這或許會對政治﹑經濟乃至資本市場都有蝴蝶效應。 按照慣例﹐IMF總裁一直由歐洲人擔任﹐作為平衡﹐執掌世界銀行的總是美國人。為了避免群龍無首﹐15日IMF迅速宣布﹐ 在卡恩審訊期間﹐總裁之職由現任“二把手”﹑第一執行副主席美國人利普斯基代行(利普斯基上周四曾宣布他將於8月份退休﹐使得形勢變得更加複雜)。這無疑改變了1946年該組織成立以來的不成文的規定﹐首次出現兩大國際金融組織同時由美國人掌控的局面。 成立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會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反映了當時世界霸主美國的利益。一直以來﹐美國都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是IMF最大的股東﹐享有近17%的份額﹐而IMF重大議題都需要85%以上的通過率﹐這樣的議事規則﹐使得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IMF的任何決策﹐都必須聽命於美國。 雖然IMF成立的目的是協助穩定全球經濟﹐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超過100個國家曾經歷銀行體系崩潰﹐IMF對危機的遲緩反應﹑亡羊補牢的做法以及發展中國家話語權過於微弱等問題﹐都令不少經濟學家提出要改革IMF。 不可否認﹐自2007年卡恩擔任IMF總裁以來﹐就增加新興國家在IMF的代表性展開了一系列談判。在G20的倡議和卡恩的領導下﹐IMF已通過一個計劃﹐將使中國在其中的話語權上升至第三位﹐同時將影響力減弱的歐洲給新興經濟體讓出更大的話語空間。一旦打破平衡﹐由美國人掌控IMF﹐IMF經濟改革工作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畢竟美國很難有把“一票否決權”拱手讓人的動力。 誰來代替卡恩執掌IMF﹖這是目前各方最為關注的話題﹐畢竟距離利普斯基退休僅有3個月的時間。有觀點稱﹐由於面臨來自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要求增加經濟權重和地位的壓力﹐下任IMF總裁很可能不會來自歐洲。就在4月份﹐24國集團的官員再次呼籲在選擇世界銀行和IMF領導人時要秉承“公開﹑透明﹑基於美德的程序”﹐而“不要考慮國籍”。或許﹐下一任 IMF領導人不再依循慣例﹐而是來自中國﹑土耳其或巴西。目前的熱門人選有土耳其前財長德爾維什(Kemal Dervis)及PIMCO首席執行官埃利安。 卡恩的離去﹐或許能夠成為推動IMF進一步提升新興經濟體權重的改革契機。(王瑩 學者)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