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在美國主要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一直都是趨勢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因而推動這些公司股價大幅上漲:百度上漲1,000%;搜狐、網易和新浪上漲 300%。最近,由於這些公司面臨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查,投資者將目光從這些個股上抽離;人人網、當當網和土豆網等公司進行的首次公開募股未能喚起投資者的激情。
可變利益載體(VIE)這種頗具爭議的企業結構是監管者長期關注的目標之一。這種結構允許中國企業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交易所發行其股票,但是由於中國企業被爆出一系列違規會計行為,反向收購已經致使美國監管機構進行審查。現在,VIE也面臨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查,中國證監會已經向國務院建議取締VIE結構。
會計違規行為並不新鮮,也不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獨有。早在2000年初,美國的互聯網、網絡和電信公司也出現類似問題——儘管性質和規模不盡相同。雖然如此,一旦會計問題與盈利表現不如人意同時出現,就將導致趨勢改變,使得股價多年持續低迷——十年之後的今天,投資者仍然希望能挽回損失,但即使像JDS Uniphase、Ciena Corporation和思科這樣優秀的互聯網企業的市值仍然僅是2000年一小部分;亞馬遜等少數幾家公司卻是“異類”。它們是這個規則的特例——亞馬遜的股價之前屢創新高。這對投資者來說意味着什麼?
危機在帶來困難的同時也孕育着機遇。正如2000初美國互聯網個股被大規模拋售那樣,現在中國互聯網個股被拋售也是一個機遇,讓投資者以低價買入下一個亞馬遜——但是這需要盡職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