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IT經理世界》2012年2月20日刊)
【引子:終於在萬眾期待的IPO中成為市值過千億美元的公眾公司了,不過股價的表現完全沒有符合 Facebook社交網絡天皇的身份。Facebook股價在IPO當日收盤於$38.37,比開盤價僅高0.97%,看得出並沒有出現萬人空巷爭購 Facebook的局面。不知道這是不是和我前一陣子疲不知倦的多次發表看空facebook的文章有關:《IT經理世界》的《Facebook的IPO 泡沫》,《財富雜誌》中文網的《Facebook IPO:想說愛你不容易》和《聯合早報》的《面簿上市神話是個美麗誤會》。從2001年到Facebook IPO總共有31個互聯網公司IPO,他們IPO當日平均股價上跳了34%,遠遠高於Facebook股價微跳0.97%的表現。文章寫於2月,證明高瞻 遠矚非事後諸葛。 】
Facebook的IPO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有多大?比Google都大。屆時Facebook的市值極有可能被推到1000億美元,P/E值(市盈率)被推到100,P/S值(市銷率)到26.9,遠遠超過Google IPO時的表現。
要維持這樣一個市場預期,IPO後最初幾年Facebook要實現比Goole 快好幾倍的收入增長和利潤率增長。Facebook的IPO泡沫是不是吹得太大了。
泡沫里不也照樣掙錢嗎?你可以如數家珍的說Linkedin IPO的第一天股價從45美元衝到了最高122美元。可是誰能從IPO泡沫中獲利呢?作為零售投資者的我們盡可以發春秋大夢,但是IPO泡沫的第一啖湯只有近水樓台的機構投資者才能嘗得到。Linked IPO第一天的休盤價是94.25美元,有機會在第二天跟進的零售投資者都大跌了眼鏡,現在Linkedin的股價盤旋在72美元左右。吃第二啖湯第N啖湯的我們成了機構投資者的提款機。根據Bloomberg去年年末的數據,2011年最熱的25個IPO股價都從最初價平均跌了31%,而2011年除了那25個之外的其他IPO的股價平均跌了7.5%。正應驗了那句老話,站得越高,跌得越慘。
對於在IPO之前就有幸買到Facebook的機構投資者(高盛,微軟,凱鵬華盈等)而言,IPO是他們最理想的退出機制,他們必須向他們的投資人和董事會交代,要不然他們就很難募集到下一支基金。凱鵬華盈的前大佬科斯拉有個著名的“一九理論”:寧遠投資失敗率90%的技術項目,也不投資成功率80%的項目。因為一個項目如果成功,前者只能讓本金翻倍,後者卻幾乎能返還本金一百倍的收益,是名符其實的“黑天鵝現象”。而Facbook就是這樣一隻要為90%的失敗埋單的“黑天鵝”,所以泡沫越大越好。
還有一個讓人深憂的問題就是Facebook對外宣稱的的活躍用戶數據水分極大,在研究Facebook的IPO申請文件時我發現:Facebook將以Facebook作為登陸端口的其他網站的用戶數據摻進了它的活躍用戶數據中,比如你用Facebook登陸了赫芬頓郵報,然後看了3個小時的文章,但你沒有登錄到Facebook的網頁上去,那你也算是個Facebook活躍用戶,你那3個小時也會被用於計算Facebook的用戶黏性。所以Facebook路演中會告訴大家他們每月的活躍用戶是8.5億,但實際上去Facebook網頁的月活躍用戶卻只有1.61億。
IPO路演中的故事很好聽,“占領華爾街”等等問責政府保護民眾權益的全球運動甚至給Facebook戴上了偉大的光環,但是Facebook股票掙不掙錢還是得取決於它的盈利能力。
2011年,Facebook85%的收入來自於廣告。Facebook廣告平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缺乏一個像Google Adwords那樣強勢的技術產品支持,而是像另一位Display Ads大佬Yahoo那樣嚴重依賴對用戶隱私進行數據挖掘(Data Mining)。而Google憑着Adwords,幾乎可以吃Search Ads的獨食。所以Facebook的廣告收入的不穩定性在IPO後的幾年會比較大。而且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經緊緊盯上了Facebook的隱私問題,這對Facebook未來的廣告收入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這個時候,Facebook會告訴你,廣告收入的利空因素不要緊,因為Facebook會成為像Apple App Store那樣的應用平台,產生很多的平台收入。Zynga為Facebook貢獻了12%的收入,這幾乎代表了Facebook全部的平台收入,Facebook平台並沒有出現App Store那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而與此同時Zynga又在Facebook之外積極地另立爐灶,以減少對Facebook的依賴。最為致命的是Facebook平台顧客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