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頭有一本美國華爾街資深人士彼得.賽瑞斯先生2007年寫的《華爾街關係:美國投資大師給中國企業上市的忠告》,這本書的作者通過對華爾街各種“關係”的描述,告訴善於結交關係的中國人,在華爾街熟悉各種關係以及如何處理各種關係是多麼的重要。
這本書在談到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之後的關係維護上,不斷地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一些章節的標題就直接為“持續不斷地溝通”、“不要試圖掩蓋真相”等。
很顯然,這本書對於近兩年被頻頻做空的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而言,無疑是一本難得的“紅寶書”。事實上,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做空機構的存在是一個正常的生態,並非專門針對中國概念股而設立,後面也沒有什麼陰謀可言。只是這些機構看到了“中概股”在信息披露、資本文化以及公司治理方面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和鴻溝,利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進行牟利而已。只要這些機構的存在不違法,這些機構就如同森林裡食腐的禿鷲或者屎殼郎一樣,是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於近年來頻頻做空“中概股”的行為,陰謀論不僅很可笑,而且對於中國公司本身的應對都是一種嚴重的誤導。對於美國投資者而言,陰謀論只是電影中的熱鬧情節,而在資本市場上最看重的卻是利益,不是陰謀。因此,對於中國公司而言,既然做空機構的存在是一種正常的生態,學會如何理性的應對比無意義的憤怒更加重要。
實事求是而言,包括渾水公司在內的美國做空機構頻頻對“中概股”發難,源於“中概股”自身存在着諸多的可以輕易做空的“概念”,比如:其一,中美兩國公司文化差異很大,美國資本市場已經存在了100多年之久,因為信息的不透明而付出慘重代價的美國上市公司的教訓和案例比比皆是,美國公司已經學會了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的公眾公司,如何在信息方面和投資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但是,對於很多中國公司而言,並沒有學會如何與投資者及時準確的分享信息,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是做空機構做空的最好的機會;其二,由於國內資本市場本身的管制,以及產業方面的准入限制,中國的一些公司,如百度、360等網絡公司,必須通過複雜的“設計”和制度安排才能登陸美國資本市場,而這種複雜的設計,對於很多美國投資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如果做空機構推波助瀾,就會引發投資者的信任危機;其三,毋庸諱言,中國很多到美國上市的企業,大多是通過美國OTCBB市場曲線上市,在曲線上市的過程中,上市利益鏈上的很多美國機構,包括律師、註冊會計師等,為了幫助企業上市,自然會對這些中國企業進行包裝,一些企業存在着一些財務造假、誇大業績、隱瞞實際情況、信息披露不合規範等行為,加上中國很多企業的“不誠信”在海外已經被標籤化。最近的案例就是天一藥業被做空機構質疑,美國證交會獲得的證據也證明做空機構的質疑真實可靠;其四,中國是個很講究“關係”的國家,可是中國的公司最不擅長溝通各種“關係”,一旦出現被做空機構做空的情況,中國的公司要麼沉默,要麼只是無力的反駁,而不知道如何通過第三方機構安撫投資者的情緒,給人感覺好像“捂着”什麼。即使在中國,對於美國做空機構做空“中概股”的行為,有近一半的網友認為中資公司確實存在問題,這值得很多中國企業自己反思。截止2011年底,多達42家中國概念股公司,被SEC或者美國兩大證券交易所勒令停牌或退市,其中有28家被勒令退市,1家因破產退市,6家因為股價問題被停牌至今,而其餘7家完成私有化退市或退到場外交易。這些數字說明,美國做空機構之所以屢屢得逞,中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無法否認。
要想所有的中國公司遵紀守法是不現實的。但是,對於那些真正對投資者負責的公司而言,要想擺脫“中概股”的負面聲譽,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譴責美國的做空機構,而是學會如何在美國資本市場上與投資者進行“溝通”。回到本文開頭的《華爾街關係》一書。書中語重心長的告訴中國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公司總是擔心會丟臉或看到自己的股價下跌,所以它們往往不誠實,多數都在掩蓋那些對公司產生嚴重後果的事實真相。”但是,在一個真正完善的資本市場上,投資者不是傻瓜。“承認錯誤和丟臉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向有損失的投資者解釋事實真相也不是什麼好玩的事。但這一切,總比不誠實毀掉公司要好。”
也許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不誠實不會受到太嚴厲的懲罰,違法行為不是總是會被發現,投資者的錢總是那麼便宜。這一切的一切教給中國很多公司非常壞的公司“神秘文化”,習慣了用謊言對於投資者的一切質疑。但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最聰明的公司恰恰是那些認為投資者才是最聰明的人的公司。“中概股”的確是一個爛蘋果,但它僅僅只有一個小小的缺口,要防止做空機構從這個缺口突破,最好的辦法不是極力去掩飾這個缺口,而是應該有一顆誠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