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海關總署昨日公布2012年外貿數據顯示12月出口同比增長14.1%,是自2011年3月以來的最大增速,大大超過市場平均不到5%的預期,這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和金融機構的質疑。按照彭博社的一篇文章說,瑞銀集團(UBS)、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以及瑞穗證券亞洲公司(Mizuho Securities Asia Ltd)的分析師表示,這一增速與港口貨物的交易數據以及中國貿易夥伴的進口數據不吻合。
現在中國經濟對整個世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數據的精準性對於中國境內外投資者以及中國政府的作用日漸重要。中國每一次出爐一組新的經濟數據,都會在海外引發同樣的問題:這些數據真實可靠嗎?這種質疑的確也有一定的根據,中國曾公開操縱經濟數據,特別是在某些政治敏感階段,這並非什麼秘密,因為黨和政府曾經相信通過虛報數據來提高人們士氣比實話實說更為重要。實際上質疑聲音不僅僅是來自海外,據說新任總理李克強在2007年也說過中國的經濟數據是 “人為製造而不可靠“的話。他曾告訴美國外交官,他僅看三個指標:電力消耗,鐵路運輸量和銀行貸款發放數量。這些數據與中國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不易受到政治干預,能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
去年中國股市的表現似乎也明顯和中國經濟數據唱反調。儘管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呈下滑趨勢,但中國經濟增長數據(GDP)仍領先世界,以超過7%的速度高位運行;其它的經濟數據,如通貨膨脹數據(CPI),也表現得不錯,至少好於世界其它類似於中國的經濟體;另外中國也沒有歐美國家那樣的債務問題。可是中國股市卻跌破了頭皮,其A股指數熊冠全球,股民們哀鴻遍野。這是中國股市的特殊身份,不能像其它國家一樣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或是中國經濟數據本身就有水分,不能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
去年到3季度GDP增長僅7.4%,創下近兩年半新低。要超額完成溫家寶去年初提出的7.5%增長目標,4季度的經濟數據尤為關鍵。似乎好像是有上天的眷顧似的,近來出爐的4季度數據果然不負眾望,各種經濟指數都由低迷轉向強勁增長,嚴峻形勢豁然開朗。中國股市也隨之反彈,A股在一個月內大漲15%,由不到2000點漲到現在的2300點左右。這些好得使人難以置信的數據不得不使人又產生疑問:這是真正的經濟狀況好轉,還是企業在政府的壓力下為完成年終目標的突擊行動,還是數據受到了人為的干預使其表現非凡以提振人氣,挽救股市,完成經濟目標?
其實,今日中國的經濟數據絕不是由政府一手遮天、任意炮製的。和前幾年相比,中國的重要數據統計方法及其透明度的問題已有很大改善,數據不僅越來越可靠,覆蓋面也越來越廣。過去,很多企業向地方統計機構報送數據,然後信息經由縣、市、省逐級上報至國家。不久前實施的新方法,中國大中型企業應通過互聯網將數據直接上報給國家統計局,意在克服中國數據系統中的主要缺陷之一,即雄心勃勃的地方官員為了誇大政績而虛報經濟數據。在2010年,中國開始發布私營部門薪資數據,在此同時,也公開了詳細的調查方法,並針對調查方法的局限性展開了討論。
然而不管數據統計方法如何改進,中國的經濟數據的可靠性都不會很高。這有不可為和不願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國家統計部門權力有限,它既不是國稅局,也不是公安局。由於多種原因,它很難從基層收集到翔實的原始信息。在另一方面,統計部門畢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機構,沒有獨立性,對於某些有很高政治敏感度的數據,它必須為中央政府預留下可干預的空間,必要時為黨和政府的政治目標服務。
例如企業通過互聯網將數據直接上報給國家統計局的新方法一出台,下面立即就有了新的對策,一些地方官員要求企業在上報數據之前與當地統計機構協商。中國媒體去年4月份的一則報道就列舉了許多多違反新制度的事例,國家統計局網站轉發了報道,並發布通知要求“堅持獨立填報統計調查數據,堅決抵制任何形式的授意和干預”。然而這難以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後來承認說,仍有個別基層政府機構置統計法和國家統計制度於不顧,以各種或明或暗的方式,干預企業獨立真實上報。
我當知青時曾在生產隊當過會計,親身參加過按照公社領導意圖編造生產數據,並體會到來自最基層的數據是多麼不可靠。當時農業學大寨,以糧為綱,規定糧食增產的目標是跨長江(畝產800斤)過黃河(畝產500斤)。可是那時我們那裡水稻平均畝產要超過800斤很難很難。每年插完秧後公社就會召集生產隊幹部來估產,你的估計跨不過長江公社幹部就不會放人。年終結算時如果你報實際畝產沒有跨過長江你也走不了路,說你估產可達800斤,為什麼實際產量達不到,是不是私下把分了(這當時是嚴重的罪名)。你或者把什麼東西都折算成糧食湊足800斤上報,或者就按估產虛報應付。不過當時還好虛報並不增加生產隊公糧統購的上繳,因此對社員口糧分配沒有影響。
既使收集的數據沒有人為的因素也不一定可靠,例如外貿進出口數據在中國實行的保稅物流區“一日游”政策下就不得不打折扣。一些企業為了獲得出口高額的退稅以及進口貨身價高的好處,把國內生產後運到保稅區再運回,變成進口產品,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國內有名的達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就採用如此方式把在國內生產的家具在上海保稅區轉了一圈便成為了身價暴漲的意大利進口貨,撈了不少錢,直至被揭露出來。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政績會鼓勵企業去玩這樣的境外“一日游”,地方海關官員為了自己的好處也會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瑞銀集團對中國出口到台灣及韓國的數據和台灣及韓國報告的從中國進口的數據做了長期的對比,發現有很明顯的差異,他們相信這種差異就是“一日游”玩出來的,而不是實際的進出口增長。
消費者價格指數亦即CPI數據中各類商品的權重,這在大多數國家都是公開信息,外界也很容易據此核查官方數據的可靠性。但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就沒有對外公布權重。在不知道商品權重分布的條件下,外界就不可能判斷CPI指數的變動到底是因為物價出現波動,還是因為計算方法作了調整。國家統計局不對外公布權重分布很可能是因為這個數據有很高政治敏感度,它得為黨和政府留下可干預的空間。然而如此也造成人們對CPI數據缺乏信心,老百姓對CPI的統計數字感受和實際不符,以致人們普遍有“豬肉都漲價50%了,為什麼公布的CPI卻為5%。”的疑問 。由於人們對CPI數據公信力的存疑,數據發布前都會出現兩個版本的傳言,一種是實際CPI,由統計局內部掌握;另一種則是國家統計局即將發布的數據。
另一個重要的數據是中國的失業率(看《中國的真實失業率是多少?》)。中國現行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一直遭到人們非議和詬病,說其以偏概全,不能真實地反映中國城鎮的失業情況,缺乏指標的意義,然而這個數據一直使用至今,沒有任何改進。據說有關部門曾報請國務院採用更科學、更接近實際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就業指標並予以公布,但一直得不到任何回應。有人說我國的失業率也有內外兩本賬。一本是公開賬,即城鎮登記失業率,一本是內部賬,即城鎮調查失業率。我想不公布城鎮調查失業率既有不想老百姓知道真實情況的原因,也有城鎮登記失業率能更好地為黨和政府服務的原因。
有經濟學家為解答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疑惑,他建立了自己的指數,結果他發現他的指數一般來說與官方數據基本接近,只是在經濟急劇減速或強勁增長時才有所偏差。他懷疑中國官方數據在敏感時期做了某種平滑處理,其可靠性只有在敏感時期才會下降。換句話來說,中國的經濟數據的幅度在某些特別的時期也許不太可靠,但總的發展的趨勢還是可信的。下面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圖也表明了這一點。
中國的統計系統絕對不是盡善盡美,有的經濟數據可靠程度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我相信沒有一項是瞎編亂造出來的。準確把握複雜萬變的中國經濟形勢存在難度,調查方法不夠完善,民眾對政府缺乏足夠的信心,有些數據也的確存在政治敏感度,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數據現存的問題。儘管這些數據本身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這毫不妨礙人們利用它們作為分析中國經濟狀況的指標,看看當今世界股票市場對中國經濟數據公布作出的反應程度就知道它們的重要性。我記得原總理朱鎔基來加拿大訪問回答有人對中國增長數據的質疑時就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孤零的數據也許有水分,但對比還是說明問題的,中國畢竟是在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