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財新網】專欄)
最近國務院下令國家審計署對地方政府債務做全面審計,意在為這個潛在的金融“定時炸彈”做拆解準備。此次中央對地方債務規模進行全面摸底,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地方政府違規融資行為的虛實,而是要揭開地方政府債務近年近乎失控的真相,趕早控制財政風險,以防引發金融危機。
國務院此令一出,滬深股市便大跌。很顯然,地方債務的黑洞已然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患之一。中國金融體系蟻穴密布,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危機此起彼伏,以前的所謂種種監管毫無效率和質量可言。
可怕的是,地方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風險又有多高,到現在還是說不清道不明,這也正是事態失控危機蓄勢待發的朕兆。根據審計署2011年夏季對31省的三級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截至2010年底,債務餘額共10.7萬億元,但坊間評論多言實際規模遠不止此數。
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間,審計署又對36個地區政府跟蹤調查,發現2012年底這36個地區(占全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近32%),其債務餘額共3.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12.94%,增速如此之快,讓局內人士倒吸了一口冷氣,事態若不及時得到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眼下,地方債務最大的風險來源在於其不透明性,不管是規模還是信貸工具(是通過信託還是基金形式融資等等),監管部門都無法掌握,遑論把控風險的來源和規模。
本質上,地方債務問題乃是中央與地方分稅制度和過度金融監管的共同產物。中央多以GDP作為衡量官員政績的標準,倒逼地方官員對投資的瘋狂渴求。根據審計署調查結果,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的舉債多來自商業銀行,所得資金大多用作政府主導的公共基建項目的資本性開支和房地產開發,而各方也通過尋租瓜分利益。
在風暴中心,赫然醒目的便是土地財政,因為賣地收入乃是地方政府還債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一旦地產市場有個三長兩短,金融風暴便在所難免。根據審計署第二次調查的結果,超過一半地方政府依賴賣地還債,地區債務餘額超過54%都必須通過賣地償付。所以地產泡沫和地方融資平台緊密相連,一沉俱沉。
要防患於未然,必須從制度改革入手。根據IMF今年7月對中國進行的《the 2013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Discussions with China》,如果把地方融資平台和預算外資金包括在內,中國政府債務規模估計已達GDP的45%;財政赤字則達到GDP的10%,這反應中國的財政狀況遠沒有官方數據描繪的那麼健康;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債務償付能力在不斷惡化,銀行系統壞債風險加劇,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成問題。
如今國務院嚴命審計署查清楚地方債務黑洞的險情規模和違規融資的泛濫程度,想必會出手切斷一些債滾債的龐氏融資鏈條,或將引發小規模的金融震盪,籍由此倒逼地方政府改弦易張,放棄投資泡沫,加強實體經濟的均衡發展,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控制房地產泡沫暴力破滅的危險。
實際上,地方債務惡性膨脹已經對經濟轉型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形勢危急,中央必須對財稅分配制度進行新調整,培育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把地方債務融資制度化和透明化。變則通,不變則大難臨頭。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