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7月25日一期《柏林日報》“政治”欄目刊登一篇署名評論文章指出,不管是烏克蘭、敘利亞還是伊拉克,中國均“置身度外”,圍繞世上各種各類衝突,北京政府沒有明確的戰略,或者說,其戰略就是:瞅准機會,擴展生意。文章這樣寫道:
“總體而言,中國只在本國公民受到傷害時才會做出反應。伊拉克是最新的例子:在節節推進的極端武裝—伊斯蘭國家(IS,前稱ISIS‘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民兵攻勢前,中國不得不安全疏散該國北部地區的1200名中國人,……空運至北京。對IS民兵的行為,中國領導人至今不置可否。
“北京政府計劃未來如何處理在衝突地區的投資問題,無人知曉。中國購買了近一半伊拉克出口原油;中國最大的能源企業中石油在伊拉克有4個項目;中國人的大部分投資集中在該國南部。儘管如此,遠景上,中國國內油價依然會上漲,北京必須尋求其它來源。因此,它越來越注重南美和非洲國家。中國的 主要利益始終在於確保本國工業和國民的能源、原料及食品的供應。
“對鄰國,中國雖在 外交上表現地越來越強硬,但總體上主要還是關注自己的問題。儘管西方希望中國在國際上承擔更多責任,但北京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依然謹言慎行。但凡涉及政治立場,它都採取中立態度,從不偏向某一方。其目的有兩個,一是,不得罪任何衝突方;二是,北京由此認為自己可以問心無愧,要求別人不得干涉中國內政。”
北京加強發展與美洲國家關係
《柏林日報》的這篇評論文章認為,北京正明顯與西方漸行漸遠:
“當美國和歐盟致力於尋求共同立場、應對俄羅斯和烏克蘭、以色列和哈馬斯、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時候,中國不動聲色,緊做生意。它既同以色列人,也同巴勒斯坦人合作;既與基輔,也與莫斯科簽訂合同。
“當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色列轟炸加沙地帶時,中國人同古巴簽訂了28個合同、與阿根廷達成20項協議、同委內瑞拉做成38項生意。由此,北京在這個地區也排擠了作為貿易夥伴的美國和歐洲,並在與西方明顯劃界的情況下,通過這一途徑加強了自己的政治影響。”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編譯:凝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