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儘管人工、能源、信貸和房地產成本急劇上漲,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一般的中國企業所獲得的投資回報反而減少。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典型跡象,巴西和馬來西亞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也曾經面臨這個問題。
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經濟諮商會/Conference Board)中國經濟與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報告的作者伍曉鷹表示,“研究有力地暗示,過度建設、產能過剩,以及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進入’民營產業市場,已經愈發拖累中國經濟增長。”
自2008/09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愈發依賴國家引導的投資。在此同時,中國政府傾向採用漸進手法,對國企巨頭及他們所倚賴的金融市場進行改革,未能帶來徹底的改變。
瀏覽中國生產率下滑圖表:
reut.rs/1wB1xPN
與路透共享的該研究報告使用了新方法論來分析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這個指標衡量經濟的長期動態,檢測一國總產出與全要素投入(包括勞動力、資本等)之比。
該研究稱,此前對中國TFP增速的預估值誇大了過去的表現,包括誇大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而且在金融危機後,中國TFP實際增速轉為負值,從2001-2007年的均值3.3%下滑至2007-2012年的-0.9%。
這標誌着自1971-1977年以來,生產率首次對增長構成拖累。
美國經濟諮商會表示,尚未發現2012年阻礙生產率增長的任何要素有任何改善跡象。
其他基於官方數據的研究顯示,生產率即便沒有轉負也已放緩增長。摩根大通分析師朱海斌周三在研究報告中採用另一套指標,亦顯示中國生產率增速已經放緩。
他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潛在增速下滑似乎主要是由於TFP的貢獻減少--從2008年的3.2個百分點降至2013年的1.1個百分點。
(編譯 李春喜/朱曉軍;審校 張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