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CDS和CDO是罪魁祸首。大部分美国专家这么说,大部分其他专家(包括中国)也是这么说的。周立波先生在他的脱口秀中这么说,拙作《华尔街数学》中《笑侃周立波》一文也如是说。最近因工作需要,替美国证管会(SEC)做些和CDS有关的工作,对这两个怪物算是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觉得有必要为许多读者科普一下,也算是为自己的文章加个脚注。
CDO的全称是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S的全称是Credit Default Swap。但如只看简称,大多数人会感觉是一回事,只是细节有些区别,大概就像麻油鸡和口水鸡的区别。金融业特别喜欢莫名其妙的简称,我对此相当厌恶,这又是一例。两者只有一点相同,都是金融产品,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
由于篇幅过长,今天先介绍CDO。
要了解CDO,先要介绍一下美国的房贷债劵。银行发放贷款,其来源只能是存款和累积的资产。美国大多数房贷是30年,就是说,银行30年才能做一笔生意。当然,每个月的月付在进来,实际周期要短一些,但无论如何还是太长。
于是有人想出,把这些房贷发行债劵,让那些长期投资者来苦等这30年,银行就可以把回笼的钱做下一笔生意。当然,并不是所有这些投资人都要等30年,80年代有个MIT(?)的物理博士想出了一招,让投资期限不等的投资者可各取所需,这儿就不深入介绍了。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些投资人,尤其是长期的,原指望这些钱是好多年后派用场的,但借款人中间出了点毛病,破产了,房子自然也不要了。但投资人要的是钱,不是房子。房子可以卖,但肯定值不了几个钱,否则借款人就自己把房子卖了来还债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国会指定成立了“两房”,银行和贷款公司将贷款卖给两房。两房将这些房贷打包后再卖给投资人。这儿,两房起了两个作用。首先,打包使单一房贷破产的不确定性大为降低。这种打包,基本上是“合并同类项”,每一包里的房贷,基本参数都差不多。单一的银行或贷款公司很少具备这个条件。这些“包”,少则好几百,一般为几千,这样统计部确定性就大为降低。第二个作用是担保。万一借款人破产了,本金及拖欠的利息,两房会付给投资人,一分不少。
既然担保,就要有“体格检查”,那些质量太差的房贷他们是不收的。于是,私人公司就进场了。这些私人公司只负责打包出售,但不担保。要指望投资人上钩,只能增高利率。通过打包,统计不确定性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运气好,这一包里破产的人少,可以赚个人仰马翻。运气不好,不说一分钱拿不到,但会输得很惨。
为了进一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读者请集中注意力,现在和CDO有关系了。打包公司一般将债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AAA,大约占本金80%,第二类15%,第三类为垃圾债劵,约5%。“大”类中,尤其是二三两类,还有小类,这儿就不讨论了。每个月月付进来,第一类得到全部本金以及其债劵相应的利息。后两类只拿利息。一但破产出现,现从第三类的本金中扣除。一但亏损超出5%,第二类就要出动。一般年景,第一类是没什么风险的。可以想象,第一类的利率,一定低于包中房贷的平均利率。后两类的利率一定比较高,否则谁干啊?
那些打包的发现,第一第三类比较好卖。而第这二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买的人不多。于是,那些想象力丰富的打包公司(按照John Hull的说法,想象力过于丰富。)想出了一个损招。
他们把第二类重新打包,还是80,15,5。这80%居然又是AAA,也不知那些评级公司的电脑是怎么算的。我在书中说,把土豆涂层泥当松花蛋卖,还真是说对了。这第二类属于土豆,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唯一的区别是好土豆和坏土豆的区别。现在贴了个AAA,确实是当松花蛋了卖了。
读者可能觉得奇怪,这土豆应该不难辨别。搞投资的,智商比一般人应该要高一些,怎么连土豆和松花蛋都分不出。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这债劵的发行文件,肯定是写的极其隐晦,哪像你现在读我文章(还是中文的)这么容易。看到这80,15,5,这80%不明摆着是AAA吗。估计是下面几行小字每仔细看。第二,当投资者和销售员一起证明了这80%确实是AAA,这高利率显然使他们利欲熏心了。我上次买的AAA利率可比这低多了。在2005-2007年房屋泡沫的大环境下,双眼皮的老母猪都成了大美人,投资者跌入这陷阱就不是太难理解了。
两房担保的房贷破产率,正常年景在百分之零点几的量级。私人公司打包的由于状况较差,比两房的要高些,也就乘个两三倍而已。当亏损波及到第二类(大于5%),已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了。那些自认为捡了个大便宜的投资人,脑袋一阵发热,就连这基本道理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