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在芝大商学院的Gleacher Center 参加由南亚学生会组织的第二届印度商业研讨会。会议的票子几天前就卖光了。与其它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不同,印度同学们花了很多心思对外宣传,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职业人士和媒体。不过满眼望去,几百个与会者99%还是印度裔。我和仅有的几个华人和美国人扎眼得很,所以只有自嘲是来当间谍的。
和其它商学院情况大致相同,芝大也是印度人的天下。每年550名新生中有100多个印度学生(所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中国学生加起来最多也就30多人吧)。与前些年的情形相比,印度人在美国根扎得更深更广,很多人活跃在传统的工程和计算机行业以外。从今年申请暑期实习工的经历来看,他们在华尔街和咨询公司的实力让人咋舌。
印度的崛起是最近这三五年的事情,但声势不容小瞧。据芝大学生组织统计,约有87%的在读MBA学生打算毕业后回国当海龟,这个比例恐怕比中国学生还高。Tata,Infosys等几个印度大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了,好让中国的联想和华为羡慕。愈涨愈高的印度股市给不少人带来了财富:我于去年9月买入的HSBC India Growth Fund已经涨了30%多,也算搭了一个晚班车。
会议组织得不错,尤其是两个贵宾演讲得好。Dr Irani 是印度最大的企业Tata集团乃至印度商界的一个传奇人物。Dr Deshpande 是大名鼎鼎的创业家。自70年代来到美国,他成功创办了一系列的通讯和高科技公司,包括Sycamore Networks,Cascade Communications Corp等。
无论是嘉宾、其它演讲人还是听众,围绕的都是这样的字眼:创业精神、主要竞争力、持久发展、业务模型、价值创造、价值链、非IT、知识密集、生化、知识产权、国际化思路、平行组合等等。而许多中国商业研讨会通常都是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政府政策和国内市场等话题上展开。中国比印度早开放十余年,自然在制造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其它方面如创业精神、市场自由度和高级教育等,恐怕比不上印度。
最近看了一些印度对比中国的讨论文章,对这个话题更加留心。和许多印度同学交流,更是有一些忧虑。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恐怕还停留在十余年前的表面现象:落后的基础设施、拥挤的人口、极度贫困、吵闹的短命政府...... 可是印度在这几年已经悄然成长起来,潜力不可估量。很多印度商人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不少成功的企业,把中国的市场和人才纳入他们的国际化业务模型里面。相比许多中国企业和政客吵吵嚷嚷,空有控制全球市场的狂妄,却没有脚踏实地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说到底,商业上的成功才是真实的,政治上的吆喝持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