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投资八大要领 |
送交者: 汪翔 2009年11月23日12:15:12 于 [股市财经] 发送悄悄话 |
成功投资八大要领 (美)汪 翔 在次贷危机和随后的金融危机之中,依靠投资和金融手段对冲,获得巨额财富的人为数少少,约翰·保尔森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保尔森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赌房市泡沫肯定破灭,以房贷债券为基础的CDO肯定大幅贬值,和其后又继续赌,认定那些在CDO上面投资巨大的金融公司,必然会因此出现巨额亏损,它们自己公司的股票也必然会因此而大幅下跌。 对于保尔森具体的投资细节,我在自己的《危机与败局》(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里面有很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特别是在系统地解读了CDO和CDS之后。 巴菲特的投资成功,早就成为很多普通投资者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了。即使是靠管理共同基金投资成功的彼得·林奇,也在很多年前开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股神之一了。 那么,在这个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成功赚到数百亿美元的保尔森的成功故事,是不是也对普通投资者有借鉴意义呢?不少人在问这个问题,也时不时看到文章在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就他的投资手段和所使用的工具来看,似乎是价值较小。不少的投资者也说,像他那么做,至少需要百万以上的资金,自己没有,也自然没有必要去琢磨他的成功秘诀了。 这种看法貌似正确,实际上是错误的。对我来说,投资的成功,实际上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你所有的心态和基于这种心态所做出的理性决策。(详细的分析,请参阅《价值投资:股市投资成功之道》(汪翔 著,崇文书局,2009年版)) 如果你再深入思考和回味一下,可能就会恍然大悟,看出他和巴菲特的投资成功,实际上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如果要将从保尔森身上获得的启迪归结为几条的话,那么,至少可以有下面几点了。也就是说,保尔森的成功,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至少可以从八个方面获得借鉴。 其一,不可人云亦云,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依赖专家的意见,表明你在随大流,而随大流的结果,可能只能是喝汤而吃不到肉。如果你在这时候还自以为自己比一般人更聪明,那么,结果可能就是更大的麻烦。 不少的人一次次提醒说,在大多数金融专家都在夸奖某种产品是必须拥有的时候,你就更得小心了。即使这种新产品真的很好,在大家都在说它好的时候,实际上最好的投资机会已经过去了。你再进去,就是接刀子,在“比蠢游戏”中当一个更蠢的人了。 这叫做,好的产品和好的公司,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的股票。 巴菲特一再强调说,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如果你得到的价值高于你付出的价格,再好的产品和公司,你都应该割舍。 按照巴菲特和格林伯格的说法,如果大家都朝一个方向走的话,很可能就意味着有问题。也就是说,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无法找到这种判断,那么,危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其二,多研究一点金融危机的历史,多回顾一下自己在过去几次股市大跌中吃亏的原因。这种对于失败的总结,给予你的价值可能比成功的还要大。 很多人能够时不时在股市赚到钱,而且还是时不时很运气地赚“大钱”。如果你不知道你得以赚钱的原因,只觉得,只要能够赚钱,谁在乎,那么,你离麻烦也就不远了。如果你是因为“不小心“,在事与愿违的情况下赚了大钱,那么,你的麻烦就会更大。 有人说过,基于错误的原因赚到钱,比基于正确的原因亏了钱还要可怕。 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你从此已经不知道哪里是方向了。你已经进入了迷宫,只能靠没有多少把握的运气来指导你前行。这时候,你最好是选择暂时的退出。这和打仗的道理也是一样,留有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机会有的是,不要太留念已经失去的机会。 这和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如果你因为任何的原因错过了一个出口,可千万不可勉强,否则,你付出的代价,可能远高于你因为绕路将要付出的汽油费和时间。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够逆市赚钱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中年人。记得在IT泡沫时代,开始时赚钱的主力,都是那些从商学院毕业出来没几年,没有见识过什么叫做失败的年轻人。他们在开始时的轻易得手带来的志得意满,让他们不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让他们自我觉得,那是因为自己年轻,能够理解这些完全不同的新产品和服务。结果,年轻人获得的是昙花一现的富裕,反倒是巴菲特这样的老头子,慢吞吞赚大钱,笑到最后。 这个世界最终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再新的东西,在灵魂上也还是在承接着传统。 其三,如果你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泡沫的制造和破灭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周期性过程。现代科技的发达,特别是通讯手段的发达,使整个世界更加“同一化“。 由于大家都在阅读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新闻,听类似的专家的建议,所以,这种结果所造成的“一致性”,很容易将人们的情绪一起推向极端。而极端的结果,要么是极度的同时悲伤,要么就是快速的泡沫制造。 所以说,你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特别是在赚容易钱的时候。虽然做到这点很难。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四,关注债券市场,虽然你不太可能会在那里投资一分钱。在过去,投资者对于股市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关心,而对于债券市场则关心不足。大多数人喜欢“冒险”,觉得债券市场太安静,缺乏激情:风险低,投资回报不够高。 实际上,债券市场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市场。很多金融市场的下一步走向,很多在股市看不到的预兆,可以更早些时候从债券市场看出来。至少这次的次贷危机给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沉痛的案例。债券市场的投资失误,造成投资债券的金融公司大亏,结果它们的股价就大跌。 如果你有机会读到我的《博弈时代》(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那本对于金融危机演进过程的解读的“历史书”,你就会“发现”,很多信号实际上在债券市场已经提前好几个月就非常明显了。可是,在公司的股价上却迟迟没有反应出来。美国国际的情形如此,雷曼如此,花旗银行也是如此。 其五,关注市场上出现的新的投资工具和手段,即使那些手段你自己不太可能亲自使用。金融创新是金融界最喜欢做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自掘坟墓。不过,有时候,新的金融手段也是成就你大业的重要机会。 如果没有信用违约掉期(CDS),保尔森就没法赌房贷债券的大幅下跌,或者即使可以,也没有那么方便。以开放的心态来关注新的金融投资手段,很可能你就能发现让你发财的新办法。 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时候,新的金融手段会被贪婪的华尔街人滥用,而这种滥用可能也是你能够获利的机会。金融市场的对垒和战场上的军事对垒一样,敌人的强势永远是相对的和可以变化的,如果对手将这种强势使用过度,带给你的可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吃掉对手的机会。 记得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时,希特勒的强势让斯大林和苏联红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是,给予时日,顺应潮流的斯大林还是获得了机会,最后让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丢掉了自己灵魂。 股市也是一样,金融对垒就是那么一回事。 其六,善用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种保险工具,保险产品的功能应该不仅仅是保险,如果使用得法,它们也能够成为你进攻敌人的利器。一听到保险,很多人可能就会联想到汽车、房屋、人寿和医疗这些传统的保险产品。 实际上,除了让保尔森大赚,同时也让美国国际集团走向频临破产边缘的那个特殊的“保险产品”CDS之外,基本的对冲工具,像CALL和PUT之类,很多时候可能也是你难得的好伙伴。善用它们,你可能会感觉像是获得了得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似的。 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上两次简单地谈过,怎样用对冲的手段来玩百度。至此为止结果还不错。有人借此批评我说,那种对冲获利机会太小,而且风险太大。如果你仔细想想,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再者,在现在430美元左右的这种价位,百度还能够疯狂到哪里去。如果继续复制过去一段时间的疯狂,那么,我觉得,就到了你应该完全避开它的时候了。 不要太贪婪。不要自以为你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其七,见好就收,不可坠入爱河。想想看,如果保尔森不及时将他所购买的大量CDS在价格最有利时及时出手,如果持有到现在的话,估计他也赚不了几个小钱。如果他对金融股票的卖空不在今年2-3月份时及时Cover的话,他现在看到的也可能是亏损。 “长期持有”的策略使用很需要技巧,你需要看准对象和时机。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爱恋”,即使是两情相悦,如果你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更新爱的内容,你最后也还是会因为乏味而被人遗弃。人类的感情如此,投资股市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核心一样,不同的只是所表现的形式。 时势造英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在股市,实际上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自然就没有保尔森的富有。但是,他的富有也是他长期跟踪、关注和分析的结果。 记得有人曾经问过巴菲特,在危机中他投资高盛等公司,每一次出手都是50亿美元为单位,那么,这么大的手笔,他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巴菲特的回答让所有的人吃惊:五点钟!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如此“轻率”的巴菲特,还能够一再将风险控制得那么好。巴菲特又回答了第二句话:我那五分钟的决策,是以五十年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 其八,人生的机会既多,亦少。多,是因为,才十多年时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IT泡沫的狂热,流动性过剩的牛劲冲天,还有金融危机之后的巨幅反弹。少,则是说,这样的机会好几年才出现一次,而且,很可能在出现的时候,你已经没有能力来借力打力了,只能够干瞪眼自我叹息。 这场牛市之后,估计也会有泡沫产生,而且,还可能泡沫的规模不小。因为,毕竟,由于危机,各国注入的流动性太大。那么,在这之后,就应该是泡沫的破灭了。这种破灭可能就发生在2015-1018年之间,而且,这种泡沫很可能还与中国关系密切。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创伤最小,警觉自然也就最低。得意忘形之后,很多明显的危机信号可能就会被忽视。这就是危机的根源。 时势造英雄,在下一场危机到来之前,你准备好当一回英雄吗? 对于这种结果,作为投资者,你又打算怎么个准备法呢?靠每天看股市价格变化图吗?还是抽点时间,研究和学习一点更深层次的东西,历史的、政治的、金融的? 【节选自:《格林伯格传》(汪翔 著,即将出版),有所改动。】 『汪翔(原创),作者保留所有权利,引用请注明出处,2009年11月23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