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股民甲远古的风
万维读者网 > 股市财经 > 帖子
机器会抢走人的饭碗吗
送交者: 香椿树1 2017年01月04日08:03:11 于 [股市财经] 发送悄悄话

巨龙:

  机器和人抢饭碗,毫无疑问,这是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的常态。每一次产业升级,机器抢人饭碗的这个话题,始终都会被热烈地争论。 
  先从200多年前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说起。那个时代之前,人工纺织养活了很多工人,靠着这职业养家糊口。织布机和蒸汽机的出现,让英国社会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失业工人。而当时的英国社会,并没有建立起对应的失业保障制度。失去工作的工人,把满腔怒火泄到了机器之上。他们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抗议示威活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希望回到工业革命之前,那个他们的手艺被广泛重视的时代。
  
  他们以奈德·勒德为精神领袖(被后世称为勒德分子),除了抗议示威,还冲入工厂,驱赶工人,打砸机器设备。当时著名的诗人拜伦,还曾经写诗为他们辩护。
  
  当然,资产阶级代表的英国政府,最后出兵镇压了他们,很多人被投入狱中,时代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而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英国,后来迎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时至今日,机器一直在取代人类的工作,美国曾经有90%的人口从事农业,如今只有2%,就靠这些劳动人口支撑,美国依然是超级农业大国。
  
  至于国内,智能机器人早已大量进入生产线,比如汽车工业,焊接工艺就大量使用了工业机器人。
  
  如果说,以往的机器抢人饭碗,抢的主要是体力活,人类在脑力劳动方面,机器仍然无法替代。但是在当今信息革命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的兴起,机器开始抢走更多原来属于脑力劳动者、包括服务劳动者的饭碗。——甚至连媒体记者,现在都开始进入失业大军。
  
  “数字革命”进行的速度太快,我算是见证中国互联网兴起的第一代程序员。从当时的拨号上网,到如今的手机微信时时刻刻在线,衣食住行手机全部搞定,仅仅经历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很多人都无法完全适应,就被裹挟了进来。
  
  这二十年来,BP机、磁带、录像机、即将消逝的绿皮车……很多老事物都消失了。而每一件东西的退出,就意味着相关产业链倒闭,会有很多人失业。
  
  在这个产业升级过程中,被机器淘汰掉的产业工人,恐怕很难统计清楚。50-60年代的人,也许很多人一辈子从事一项职业。到了70-80-90后,很少有人能够在一个行业一成不变地工作十年以上。
  
  机器抢人饭碗,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很可能就变成半个“废人”,被时代前进的列车甩下。
  
  和当年大英帝国镇压“勒德分子”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当时大清帝国的物流系统,依赖的体系是漕运。
  
  清朝的漕运系统,相当于今天的铁道部。漕运总督和各地总督平级,沿运河各省还有漕运官员,运河边世袭有屯田的旗丁,还有为漕运提供服务的船只,各地方有检查站和关卡,再加上雇佣的挑夫、水手,还有很多官商勾结利用漕运夹带私货,——总而言之,很多人都要靠这个系统吃饭。一旦这个系统被海运或者铁路替代,立刻就会有大量的人失业,这些无业游民流入社会,很久就会动摇清朝统治的根基。
  
  然而,时代的大潮汹涌,并不会保护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大清帝国面对列强的战争,一败再败。洋人的船坚炮利以及机器效率,实际上统治阶层很多人看在眼里——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起步的。
  
  很显然,铁路系统要比漕运系统先进得多,属于机器替代人工的大进步。但是如果南北方的铁路修通,漕运系统就可能崩塌。于是,反对者连风水之说都搬出来了,“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虽然铁路的修建一再延缓,漕运系统保住了一时。但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清朝,最终还是在时代车轮碾压下,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没有像样的重工业。甚至钢产量还远不如洋务运动时期。八年抗战,以数千万同胞的血肉之躯,换来了惨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科技一定是在不断进步。你可以拒绝技术升级,但是时代不会等你,如果害怕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失业和社会不安定,那么当对手拥有领先技术,技术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挨打就不会远了。
  
  也许是因为近代史落后挨打的教训太深刻,中国人对于先进技术的渴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
  
  回过头看英国的砸毁纺织机运动。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自动纺织机的出现,后来带动了更多的就业。
  
  因为自动纺织机的高效率,因此需要更多的原料,这带动了棉花种植业的扩张。而更多的布料,同时对印染产业有了更多的需求。品种更多的布料,又带动了制衣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带来了新的时尚产业。——整体而言,产业链规模变大了许多,人们也可以买到更多更廉价的服装,整个社会因此有了更多的就业。
  
  回过头看看中国。机器和人抢饭碗,但是人可以派上更大的用途。以汽车厂为例,现代汽车的流水线,早已经不是人海战术。但是一家汽车公司一样需要很多员工——设计、品牌、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财务管理、4S店管理,在汽车使用环节,又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连停车场都养活了很多人。
  
  所以,不用担心技术的进步,机器的升级,会导致社会大面积的失业。每一次产业升级,都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包括微信小程序带来的服务升级,同样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现在围绕微信生态链讨生活的人,已经有数百万之多。
  
  至于那些因无法适应技术进步,无法转岗的工人,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体制来保护,这属于国家应该做到的。不能单纯为了保护就业,就一直保护这落后产能,变得不思进取。
  
  关于高科技淘汰就业,很多人习惯拿美国来类比。
  
  美国的产业,目前主要集中于高端领域,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和IT行业,实体产业中,军火、汽车、航空这几块也还很大。美国经济的GDP、包括企业利润,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际上大体已经恢复(只是政府赤字一直压不下去)。
  
  但是美国的就业状况,始终没有好转。到了现在,干脆干起了挖矿采油的产业——开采页岩气页岩油等。
  
  那么,美国的失业问题,是因为机器替代人工引起的吗?当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仔细分析美国的“去工业化”,本质还不在于此。
  
  1.美国的金融和IT行业,把人力成本抬得非常高,普通制造业毫无国际竞争优势。强势的工会,又让这块人工成本,始终降不下来。
  
  2.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少成本,提升效益,除了保留核心技术部门,大量的工作都外包出去。以苹果公司为例,在美国雇佣员工不过几万人,但是在中国有几十万人在为苹果提供产品。
  
  3.美国是“律师治国”,在美国做实业,很大的成本要缴纳律师的“保护费”,企业一旦出事,很容易在律师团的诉讼中,走到破产境地。
  
  其他原因还有,但是属于另外一个题目了,以后再说。
  
  从美国的教训来看,只要中国不走“去工业化”的邪路,始终坚持制造业为本,那么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并不会带来大量的失业。相反,更多的人力腾出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实际上,这些年中国技术一直在进步,经济并不那么景气的情况下,很多行业受影响,但是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

————————

不对,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人抢人的饭碗必然诱发经济危机。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么来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机器人是受欢迎的。 简单例子, 社会主义社会的师傅愿意教徒弟, 因为徒弟帮师傅享清福。 而资本主义社会师傅决不能真心教徒弟, 除非是自己的儿子。 因为教会了徒弟就饿死师傅。
道理: 以钱为本于以人为本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采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方式, 但是, 生产的目的不同, 中国不怕机器人, 而美国则正好相反!

最后一段“那么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并不会带来大量的失业。相反,更多的人力腾出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这个提法是对的, 比如大片的沙漠可以建设太阳能电站, 工程机械可以到南海再添几个岛礁,然后造大邮轮。。

但是, 这个假设前提是土共现有资本掌握在国家手里, 可以不为追逐利润而生产。


最近中国炒作高达500米的特大桥造假只有10亿人民币, 同样桥在美国,不知道价格, 但是3.2公里的地铁竟然花45亿美元。 土共的10亿成本哪里来的? 那家公司肯定是土共的国有公司。 造那样高难带的大桥全世界没有几个公司能做, 基本上是垄断价格, 简单说10亿报价土共会造, 20亿他也会投资, 如果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公司, 报价至少15亿, 然后少做几个桥, 利润到手而不承担风险多好阿。

机器人的问题, 福特公司的冲压工厂引进机器人把雇员数千减少到几十个, 工资再高也不会产生购买力, 公司挣钱而工人贫困的问题根本不能靠制造业回归解决, 你说美国白男穷的局面能改变吗? 根本不可能。

不得不说,美国制度的根本缺陷越来越明显!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离开政治的经济学,皆是伪科学
2015: 中国股市/ 上证指数1-4波段 5-1-2015
2015: 中国股市/ 上证指数1-4波段 6-1-2015
2014: 第三届股坛大师赛金牌榜【第1周】
2014: 2013第二赛季股坛大师金牌榜【终极版】
2013: 热烈祝贺deliver先生荣登2013股市大师
2013: 郁香茶:股市的七年之痒
2012: 刘以栋:从明富环球破产看风险管理原则
2012: 最理想的股票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