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IT经理世界》2012年2月20日刊)
【引子:终于在万众期待的IPO中成为市值过千亿美元的公众公司了,不过股价的表现完全没有符合Facebook社交网络天皇的身份。Facebook股价在IPO当日收盘于$38.37,比开盘价仅高0.97%,看得出并没有出现万人空巷争购Facebook的局面。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我前一阵子疲不知倦的多次发表看空facebook的文章有关:《IT经理世界》的《Facebook的IPO泡沫》,《财富杂志》中文网的《Facebook IPO:想说爱你不容易》和《联合早报》的《面簿上市神话是个美丽误会》。从2001年到Facebook IPO总共有31个互联网公司IPO,他们IPO当日平均股价上跳了34%,远远高于Facebook股价微跳0.97%的表现。 】
Facebook的IPO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IPO。有多大?比Google都大。届时Facebook的市值极有可能被推到1000亿美元,P/E值(市盈率)被推到100,P/S值(市销率)到26.9,远远超过Google IPO时的表现。
要维持这样一个市场预期,IPO后最初几年Facebook要实现比Goole 快好几倍的收入增长和利润率增长。Facebook的IPO泡沫是不是吹得太大了。
泡沫里不也照样挣钱吗?你可以如数家珍的说Linkedin IPO的第一天股价从45美元冲到了最高122美元。可是谁能从IPO泡沫中获利呢?作为零售投资者的我们尽可以发春秋大梦,但是IPO泡沫的第一啖汤只有近水楼台的机构投资者才能尝得到。Linked IPO第一天的休盘价是94.25美元,有机会在第二天跟进的零售投资者都大跌了眼镜,现在Linkedin的股价盘旋在72美元左右。吃第二啖汤第N啖汤的我们成了机构投资者的提款机。根据Bloomberg去年年末的数据,2011年最热的25个IPO股价都从最初价平均跌了31%,而2011年除了那25个之外的其他IPO的股价平均跌了7.5%。正应验了那句老话,站得越高,跌得越惨。
对于在IPO之前就有幸买到Facebook的机构投资者(高盛,微软,凯鹏华盈等)而言,IPO是他们最理想的退出机制,他们必须向他们的投资人和董事会交代,要不然他们就很难募集到下一支基金。凯鹏华盈的前大佬科斯拉有个著名的“一九理论”:宁远投资失败率90%的技术项目,也不投资成功率80%的项目。因为一个项目如果成功,前者只能让本金翻倍,后者却几乎能返还本金一百倍的收益,是名符其实的“黑天鹅现象”。而Facbook就是这样一只要为90%的失败埋单的“黑天鹅”,所以泡沫越大越好。
还有一个让人深忧的问题就是Facebook对外宣称的的活跃用户数据水分极大,在研究Facebook的IPO申请文件时我发现:Facebook将以Facebook作为登陆端口的其他网站的用户数据掺进了它的活跃用户数据中,比如你用Facebook登陆了赫芬顿邮报,然后看了3个小时的文章,但你没有登录到Facebook的网页上去,那你也算是个Facebook活跃用户,你那3个小时也会被用于计算Facebook的用户黏性。所以Facebook路演中会告诉大家他们每月的活跃用户是8.5亿,但实际上去Facebook网页的月活跃用户却只有1.61亿。
IPO路演中的故事很好听,“占领华尔街”等等问责政府保护民众权益的全球运动甚至给Facebook戴上了伟大的光环,但是Facebook股票挣不挣钱还是得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
2011年,Facebook85%的收入来自于广告。Facebook广告平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缺乏一个像Google Adwords那样强势的技术产品支持,而是像另一位Display Ads大佬Yahoo那样严重依赖对用户隐私进行数据挖掘(Data Mining)。而Google凭着Adwords,几乎可以吃Search Ads的独食。所以Facebook的广告收入的不稳定性在IPO后的几年会比较大。而且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经紧紧盯上了Facebook的隐私问题,这对Facebook未来的广告收入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个时候,Facebook会告诉你,广告收入的利空因素不要紧,因为Facebook会成为像Apple App Store那样的应用平台,产生很多的平台收入。Zynga为Facebook贡献了12%的收入,这几乎代表了Facebook全部的平台收入,Facebook平台并没有出现App Store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与此同时Zynga又在Facebook之外积极地另立炉灶,以减少对Facebook的依赖。最为致命的是Facebook平台顾客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