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2 陳瀟 評論員
紐約顧問機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最近發表報告,經濟學教授伍曉鷹(Harry Wu)在報告中表示中國政府發布的GDP數據有極大的水份。根據他的測算,1978年到2012年,中國GDP年均增速為7.2%,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是9.8%。他發現在全球或區域經濟危機中,他的數據和官方數據差異最大,如2011、2012年他測算的GDP增速分別為6.3%和4.1%,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是9.3%和7.8%。無獨有偶,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也有自己的一套測算方法,他利用水泥和鋼產量、耗電量、肯德基餐廳銷售額作為指標,於去年發表的報告中計算出2011、2012年的增速分別是7.2%和5.5%。
對於差異,伍曉鷹指出了三個原因:政府低報了通脹數據;工業產值和價格水平被高估(2002年以前計劃經濟未完全取締時尤甚);政府故意掩飾經濟衰退(發布假數據)。
中國政府是否低報了通脹數據呢?目前政府計算CPI的一攬子商品權重是2010年制訂的,其中「食品類」為31.0%,「居住類」為17.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權重為14.0%,「交通和通信類」權重為1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為9.6%,「衣著類」為8.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為5.6%,「菸酒類」為3.4%。可以看出,包含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房價上漲在內的「居住類」,在這份權重中所佔比例出奇得低,甚至與文娛用品差不多,相比之下,美國計算CPI時類似項目的權重是42%。中國處於高速城鎮化階段,價格漲得最快的就是土地和房子,這個權重的制訂依據是什麼很難判斷,但肯定無法反映真實的通脹水平。根據筆者認識的一位金融界友人的說法,行業內普遍在政府公布的CPI指數基礎上乘以2.5,也就是說CPI的年增長大約在6%左右,可知去年中國經濟增速未達到7.5%的預定目標。
中國的工業產值和價格是否被高估了呢?我的看法是也許有但影響不大。高估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工業企業屬於國有,在同類產品中有壟斷或寡頭地位,產品價格並不受正常的供需關係主導,所以一些本可壓低的價格人為抬高了。這種情況在目前的半吊子市場環境下確實有可能存在,但這類企業數量有限,不可能對整個工業產值產生結構性的影響,而且其中很多產品是出口的,不存在壟斷價格、人為干預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是否故意把數據報高以遮蓋經濟衰退呢?這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誰也不能認定,但國家統計局計算GDP的方式不止一次被外界詬病,特別是他的數據來源被廣泛懷疑由地方幹部作假,而統計局又不願詳細公布這些來源。所以,很多金融機構都假設中國政府作假並自己建立獨立的測算方法。
總而言之,中國GDP的增速肯定沒有官方公佈的數據這麼大,但到底差距有多少,由於數據無法獲得,各類測算本質上都有估算性質。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中共對GDP增速的關注與失業、社會穩定息息相關,而這一問題實際上比政府估計得要「輕鬆」一些,因為西方國家無法容忍的「啃老」,在中國司空見慣。
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