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北紅着臉拉着maozhen小妹妹的手問:“孔夫子在論語裡說的天地, 是一種什麼樣的天地? 是一種存在, 一種理念, 還是真的是那種人們眾想象中的有性質的神祗? 不着急回答我。 ”
nnd,俺的回答是《論語》裡沒有說過“天地”。
俺說過的俺初中時候曾經跟一位數學老師讀過幾本舊書。記得老先生一開始問我想讀什麼,俺想起看過那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的茅盾題字的中國歷史故事,裡面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半部已經如此了得,讀全了那還得了?就說“讀論語吧”。結果老先生回房間拿出一套線裝書,幾塊磚的厚度,說“這套比較全,作者和我還是一個地方的人。”翻開到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嘩啦嘩啦翻過好幾頁,才見到第二句。俺現在想想,這倒和茶館差不多,孔夫子刨了個坑,歷代才俊就拼命灌水。俺當時沒見過世面,趕忙說“有沒有薄一點的。”老先生說“我也是拿給你看看,你還是讀另一本吧。”於是又拿出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說“這本容易一點,雖然是新出的,但大多還是採集以前的講法。”讀了一陣子,俺又讓老先生把那套磚頭書給我看看,才知道那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一家三代都是搞論語的,爹死了兒子接着搞。
楊伯峻的《論語譯註》的另一個好處之一是書後面有個類似索引的東西,把論語裡重要的概念出現的次數和地方都列了出來,比如仁,禮,道之類的。說天地,俺的印象是論語裡的天和地都是分開出現的,沒有作為一個完整概念一塊兒出場的。天單獨出現時候有時有點西方所謂存在和理念的意思,組成詞語,天下,天命,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地出現基本還是作為本義出現。至於神祗,《論語》最有名的是三句:“祭神,祭如在” ,“子不語,怪力亂神” ,“敬鬼神而遠之”,老夫子是敬而遠之的態度。左傳里記載,楚昭王生病不祭神,孔子還誇他“知大道”。天地一塊兒出現,《老子》 倒是很多,如果把這兩個聯繫起來,也許能作為老子晚於孔子的講法的證據。
老北真要讀《論語》,原文一共沒幾個字,找本帶注釋和今譯的,二十篇,吃完紅燒排骨,讓北嫂洗碗,你泡杯茶,一天一篇,也就三個星期的功夫。沒有那麼複雜,至於在美國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人的微言大義,你可以當他們放GP扯蛋蛋,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