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自身不及孫中山先生。他有粗而無細。中國史上的大人物都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毛澤東缺乏後者,故雖能創業,而不適宜守成。結果他雖有一些男子的頑強,他的熱情縱是楚民族的,卻無「親民如傷」的那種敬。他雖善於節約,而不知惜物。他雖慎重,但其心不細。中國詩歌中所用的細不是小的意思,是清華之意。毛澤東的音樂像鉞鳴可知山川動,而不知此外還有細膩的音樂。他的音樂不能通於色,色是能以光來表現,在毛澤東則不理解那種色。毛澤東不懼權威,這也正是任何一個中國人所擁有的德性。即便日軍怎樣囂張,英國人如何在上海建造高樓大廈,以及香港警察擺出如何高傲的姿勢,路過的中國人姑且能視之如滑稽之物而走開。此後的中國人常常受人欺負,然而與毛澤東目前的欺壓不同。總是引起反抗。項羽兵敗身死,劉邦見之既悲痛且喜悅,悲痛絕不與他的果斷相矛盾。這若在毛澤東,絕不會有悲痛。他尚為孩子時與父親吵鬧亦總是絕對相敵而無同情。所以他雖能接收降者,但不知如何巧妙地處置來降者。論懂得對人民寬大為懷,在他則又不夠親切。那是他與人民一起,沒有其他方面受欺壓的經驗。因此解放後尚持續著無用的階級鬥爭。佛教的忍辱與基督教的博愛固然有所誇張,但中國的豪傑有時亦是「犯而不校」,此即是所謂的直道。在這一方面毛澤東有所不足。如此一來,他和美國的政治家與軍人相比,亦沒有較大的不同。自不量力的結果只是「傷人者必先自傷」。
此文寫於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