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誕生於1947年春雲南大學月亮高懸亮汪汪的一個夜晚。最初,尹宜公取歌名為《月亮出來亮汪汪》,連夜拿去請江鶩看時,江鶩低聲哼唱了兩遍後說:這首山歌太美了!建議歌名用“小河淌水”更好。《小河淌水》就用筆名“趙華”編入了雲大“南風合唱團”的刊物《教學唱》。從那時起,《小河淌水》逐漸傳播開來。
《小河淌水》從產生起,猶如文學中“典型大於形象”的藝術魅力喚起了人們的共鳴。優美的旋律,動情的歌聲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響起,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也不論是黎民百姓還是藝術家,各自都會由此產生對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以至於,著名作家、電影劇作家白樺2005年9月在接受雲南媒體採訪時說了這樣的話:“我對《小河淌水》太熟悉了。上世紀50年代初第一次聽到黃虹演唱,之後就一直聽了50多年……。為此我回憶了經歷的很多事,翻看了雲南的許多史料和音樂資料,感到《小河淌水》很可能不是雲南單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晶,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的熱戀着的情人們的呼喚。因為雲南各民族的生活不是單一的,它體現着多元文化的交匯。就如同王洛賓的西部民歌,很難說它屬於哪個民族。”
然而,樹有根,水有源。不論是哪一首經過整理改編的民歌都是有其本,來有源的。
《小河淌水》以超然地域壞境的人性追求之美,感動了每一個人,被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民眾所喜愛,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其魅力是因為它滋生於彌渡這片神秘的人文土壤。
彌渡是滇西古地。境內苴力營盤山新石器遺址發現,三岔路、青石灣出土的戰國銅鼓,說明這裡在原始社會即有人類生息繁衍,經歷了和別地一樣“侯王國以十數”、“君長以什數”,部落林立,互不統屬的時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以滇西祥雲、彌渡、鳳儀、賓川四地置雲南縣,屬益州郡,彌渡是雲南名稱淵源最早的四地之一。[古]昆明[今大理地區]“地當蜀去身毒[今印度]道途中”,彌渡是古絲綢南路要衝。唐南詔時期,雲南普洱通往藏區的茶馬古道,彌渡又是必經之地。境內形成了載入唐代《蠻書》的“白崖城”﹙今紅岩鎮﹚、“大莊哨”﹙今大莊街﹚、“腰惠鋪”(今腰會邑村)等古道驛站。明代萬曆《趙州志》、天啟《滇志》中記載的“彌只鋪”,就是茶馬古道上由起始的“馬食鋪”慢慢演變成了的一個古驛站,現今還在密祉鄉完整遺留着的古文盛街。
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天寶戰爭和兩伐南詔留下的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到了明朝洪武年間,連綿不斷的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又給這裡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
於是,南北人流的湧入、古驛站里的“南腔北調”、懷揣各地文化人群的落藉,使彌渡的民間民俗、語言、民間藝術在歷史的滄桑中,在彌渡各民族文化與祖國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滲透、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多姿的優秀傳統文化。
彌渡這塊僅有1523.43平方公里的土地,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現今雲貴高原大理白族自治州廣袤的版圖上。境內地貌“九山一壩”。毗雄河、毗雌河、牛街河等流經縣境,禮社江等成為紅河上游,元江支流。源頭山箐遍布,溪流清澈見底,波光閃閃,悠悠長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條件,構成了彌渡山地民族“隔箐叫得應,見面走一天”的生活環境,形成了彌渡 “唱歌水應聲,隔山聽得見”的人文景光,也養成了彌渡人“唱山歌、對調子”的自娛習俗。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才到紅岩坡,處處聞聲”,中原花燈文化傳入雲南,彌渡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彌渡花燈從祭壇搬到院場,從壩區發展到山區,從有數的“花燈窩子”擴展到村村寨寨。至今,彌渡還仍然保留着春節“玩燈”的習俗。大年初一開始至元宵佳節,城裡城外百燈跳躍,一片歡騰。印正着起源於唐的接“燈神”習俗,佐證了“燈從唐朝起,戲從唐朝來”的說法;有文字可考的正月十五、十六密祉龍燈會,300年經久不衰。
經歷了唐、宋、元、明的興衰,走過了清朝、民國的煙滅,蒙受過長期戰亂的困擾,彌渡漢、彝、回、白、傈僳、苗、納西、傣等22個民族在這裡和諧相處。然而,被千里迢迢的古道,險惡的重巒疊嶂阻隔的人間親情、戀情、愛情,卻在彌渡人的心裡深藏下了遙遠的等待,彌渡400多首發泄喜、恕、哀、樂情緒,憧憬美好的山歌調子、花燈曲調,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生長了出來。而今,古道上的馬鈴聲已隨現代交通改道遠去,山地民族露宿深山“圈網”輪歇地游牧羊群的習慣已被當代文明抹去了痕跡,而趕馬人冒險離家時的撕心裂肺、牧羊人出門時的牽腸掛肚的感情跋涉,還在彌渡民間傳統藝術中彰顯着,延續着。
是彌渡多姿多彩、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民間傳統文化沃土,浸流出了這條淌着月光,裝滿深情的“小河”。正是這個緣故,彌渡人天然地與《小河淌水》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緣。60多年過去,阿妹依舊天上走,小河依然清悠悠,彌渡人仍然一遍遍地唱着《小河淌水》,一往情深地愛着《小河淌水》。歌中情,情中詩,因為彌渡從遠古中走來,彌渡人總是用《小河淌水》抒發着心中長久的期冀,美好的追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