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衝擊下,國際金融市場發生波動,導致中國銀行的美元資金不足以應付他們在國內和國外活動所需的問題變得突出。有美國媒體發文指出,由於中國和美聯儲沒有互換協議,在疫情的衝擊中,中國銀行系統的美元正在耗盡,而中共政府對於這個問題已失去控制。
《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表示,受中共病毒疫情的衝擊,中國的外匯儲備正在迅速流出,人民幣在離岸市場和在岸(國內)市場的兌換比逐步擴大。截至5月3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已至7.0906左右;最近一個交易日的海外實際交易匯率已達7.14608。而在岸離岸差價的擴大,說明中國的美元短缺。
文章指出,實際上根據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中行、建設、工商、農業)的年度財報,早在2018年底,這四大銀行的美元負債之和就已經超過了它們的美元資產。而現在受到疫情的衝擊,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中國銀行曾在其年報中表示,該行的資產負債失衡的問題更多的是通過不在資產負債表上的美元資金來解決,但這種資產負債表外的借貸可能是逃逸的。由於絕大多數貨幣衍生品在一年內到期,這意味着它們需要不斷地更新,並可能在壓力之下蒸發。 文章表示,中央銀行的貨幣互換協議可以保護銀行在以非本國貨幣貸款時免受流動性危機的影響,而中國雖然近年來也和活躍地爭取互換協議,但至今仍沒有與美聯儲達成最關鍵的協議。 雖然中共政府的3.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能是緊縮時的後盾,但目前仍不清楚疫情的衝擊究竟會惡化到什麼程度,中共政府才會允許其主要的幾家商業銀行使用這些外匯儲備。 文章更進一步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北京希望成為海外金融大國,但很少有借款人對人民幣有興趣。大多數國際貿易都是以美元計價,人民幣難以兌換。因此投資者應該會密切關注美元資金市場的壓力,而中國銀行也將會感受到擠壓。 此前,彭博社也於3月地在報導中指出:經歷疫情的打擊後,中國大陸的企業經濟正面臨着美元短缺的困境。 該報導稱,中國企業界2020年須償還1,200億美元的美元債務,另外還有2,330億美元的垃圾債,以及5,630億美元的投資級公司債。而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企業能否還得起這些債務,更不確定的是中國企業能否取得足夠的美元來還債,以及成本究竟有多高的問題。 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美元的供給變得高度緊張。而中國已經出現美元流動性吃緊的信號,同時由於投資者大賣債券,使殖利率已飆升到15%以上,導致企業舉債與再融資的成本持續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