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六)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09月04日22:07:35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丁二、訶欲第二 分二 :初明五欲過患。 二、示訶欲之法。今初。

  戊二、明五欲過患 分二:初總標。二、別明。今初。

  己一、總標

  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着。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訶欲亦為修習止觀之前方便。

  訶:訶責;欲:世間之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五種塵境。此五種塵境,會引生我們內心的貪慾,故稱此五種塵境為

  觀察五欲的過患:

  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思惟五欲之過患,並加以訶責)。五欲指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欺誑迷惑一切凡夫,令生愛着。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例如遇見夾雜毒藥之美食,享用美食之同時,亦食入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譬如刀上蜂蜜,雖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因此,必須透過經論的學習,一次又一次地思惟、觀察五欲之患。

  修習聖道,無論依止何法門,皆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將所有精神,投注於道,才能有所成就。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續,並不容易,故祖師云:「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過去五欲的境界出現時,思惟、觀察五欲之患,不要被它而轉。

  以下針對五塵之過患,所分別加以說明:

  己二、別明五

  庚一、明色慾過患

  一、        訶色慾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青黃赤色,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慾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過罪。

  色塵為眼根所緣之境界。

  色有二種:

  1. 有情 ---- 男女之形貌端莊,眉目修長,唇紅齒白。

  2. 非有情 ---- 世間之寶物,青黃赤色,紅紫縹綠(淡綠)。

  眾生易愛着此種種妙色,為此耗損精神,甚至作諸惡業。例如【大智度論】有一國王,名頻婆娑羅,因愛着淫女阿梵婆羅,一人身入敵國,至淫女房中,幾乎為此色慾而喪失性命。【大毗婆娑論】一日,優填王帶宮女遊玩,於空曠處,唱歌跳舞,山中有五百仙人正在修行,於是仙人於禪定中,在空中見宮女唱歌跳舞,於是失其禪定,如鳥折翼,從空而降,落入宮女之中,此時優填王心生嫉妒,問此五百仙人是否修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事無邊處定、空邊處定或者初禪?此五百仙人答:「我們本修得初禪,但因見宮女唱歌跳舞,心生歡喜,而失其禪定。」優填王曰:「你們仍是欲界凡夫,不應該到本宮觀賞宮女。」由於一時之瞋恨心,優填王將五百仙人之手足砍斷。

  由此可知,於山中修得禪定,其過程之困難,有時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由散亂心,到持戒清淨,息諸緣務,過淡泊的生活,一日二日,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由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於初禪,其修道歷程之艱辛,由於觀賞宮女唱歌跳舞,而破壞其功德,失其禪定,甚至被砍斷手足。由此可知,色慾過患之甚。成就功德是何等的辛苦,而破壞其功德,是何等的容易。因此必須知道色慾之過患,防止色慾。

  五欲之中,色慾所面對的境界最多,因此應避免與色塵接觸,若接觸,則必須訶責,不要愛着。

  庚二、明聲欲過患

  二、        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着,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聲有二種:

  1.有情 ------- 男女歌詠讚頌。

  2非有情 ---- 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令人染着,造諸惡業破壞聖道。

  如五百仙人住在雪山,聽見甄陀羅女的歌聲,即失禪定,老相畢露,心醉狂亂。

  由此可知,修行人之心,與塵勞人之心不同。修行人入關房閉關時,起初內心躁動不安,三五日後,心漸漸靜下,於法寶專一相續,而得少許法喜,此時,內心寂靜,若遇特殊境界觸動,則易被此境界所波動,而造成極大的影響。

  若只修禪定,而無四念處之智慧,則無法用不淨、苦之智慧訶責五欲,亦無法用無常、無我之空觀來保護禪定。因此,【智度論】指出佛弟子與外道的禪定不同,佛弟子能於禪定所見之境界,不取一相,如如不動,以四念處之智慧保護禪定。外道的禪定,修行之過程中,僅暫時遠離五欽,並未訶責五欲,故其內心仍覺五欲是美好的,一旦與染污之境界接觸,則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禪定被破壞。因此,修止觀必須以不淨、苦之智慧,訶責五欲,深知五欲之過患,內心不斷串習,日子久了,與染污之境界接觸,亦能如如不動。

  庚三、明香欲過患

  三、 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着,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着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香亦分二類:

  1.     有情 ----男女身香。

  2.     非有情 ----世間飲食馨香(花果香),及一切薰香等。

  愚痴之人,不了解香的本性為不淨、苦、無常、無我,而非常樂我淨,由此顛倒生起愛着,產生結使(煩惱)。

  【智度論】例如過去有一精進修行的比丘,在山林樹下等寂靜處修止觀。一日經行於蓮花池邊,聞花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於是此比丘起瞋恚心而離開。之後,有一世俗人,於蓮花池邊,不但到處摘花,還踐踏花池,不久便離開。比丘見之,故到蓮花池邊,責問池神,為何不理采此世俗人,容他任意破壞花池。池神回答,修行人之心,猶如白紙,不應着污點,起愛着心;世俗人之心,存無量無邊之罪業,猶如污紙,故不值得訶責。

  修行人之內心較微細,動一小煩惱都會相當的明顯,猶如平靜之水,一小水波都歷歷可見;世俗人之心,猶如波濤洶湧,投石頭至水中,亦不易見,故池神不加以訶責。

  修行也許今生才開始,仍非常之生疏;而色聲香味觸,有漏之種子,存於八識田中,在過去無始劫來,不斷之串習,成為熟悉的境界,一但接觸,易使我們忘失所緣,心生攀緣。

  一但心生攀緣,則會生起愛、懈怠、思念、放逸、掉舉…….等煩惱(臥者皆起)。

  庚四、明味欲過患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鹼、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着酪味,於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所謂苦、酸、甘、辛、鹼、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煮熟的食物)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業。如一沙彌,特別喜好乳酪味,於行堂時,每遇乳酪便自己多發一份(盜戒),對乳酪之愛着,一次又一次地串習,於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

  庚五、明觸欲過患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男女身軀,柔軟細滑,寒冷時身體溫暖,炎熱時身體涼爽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佛本行經】釋迦牟尼佛述說自己過去的因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帶領僧團回到加毗羅衛國,淨飯王筵設眾多歡迎之儀式。當時耶穌陀羅內心不想讓佛陀再次遠離,故令婆羅門製造歡喜丸,偷放入佛陀的飯中。佛知道這一切的因緣,故食入此歡喜丸,七日七夜無任何反應。此時眾人皆讚嘆佛陀之戒定慧,並問佛陀為何因緣。釋迦牟尼佛便述說此因緣,當他為獨角仙人(釋迦牟尼佛之前身)時,曾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善婆淫女(耶穌陀羅之前身)騎頸。

  戊二、示訶欲之法

  如上訶欲之法,出【摩訶衍論】中說。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齧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舍,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比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慾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摩訶衍論】即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指出,愚痴的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誤認為五欲為可樂的境界,只見蜂蜜,而不見蜂蜜下的刀,不斷地去追求五欲,一次又一次地被五欲刀所割傷,猶求之不已!故應訶責五欲。

  智者大師指出,應由以下的思惟,訶責五欲:

  五欲不能滿足,得到五欲後,煩躁惱動不但不能調伏,反而因為放縱內心,而更加增長煩惱(得之轉劇)。譬如火加添木材,愈燒愈烈。

  佛法認為,我們的內心有異熟性等流性。異熟性即每一個念頭,皆會創造可樂、不可樂的果報,其果報異時而熟,非當時可見。等流性即前一個念頭,引生後一個念頭,種子起現行,現行熏更強的種子,種現相熏,輾轉相續,如滾雪球,愈滾愈大。因此印光大師指出:「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對治煩惱的最佳辦法,即當下就將它消滅,猶如滅火,趁火勢未蔓延前,趕緊撲滅,否則一但火勢蔓延,將要花費更大的功夫,才能滅盡。

  由於五欲其實無樂,如狗咬乾燥無味的骨頭,愈咬愈烈,咬傷自己的嘴而流血,嘗自己的血,誤認為骨頭有甜美的血,其實骨頭無味,自食其血。享受五欲亦然,五欲(枯苦)本身無樂,是眾生的妄想,而認為五欲是快樂。

  許多的災難,殺生、競爭,皆由五欲而起,如鳥為食肉而互相殘殺。五欲猶如火,燒人身體,如於逆風中執火把,將灼傷人手。五欲對人之傷害,如毒蛇傷害人。五欲非真實功德,由妄想、名言而生,如夢所得。五欲亦無法長久,「饒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暫時假借,如擊石火之短暫。智者思之,平時辛苦積集資糧,千萬莫被五欲賊盜走。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舍,後受無量苦惱!

  五欲由眾生貪着而生,非上帝創造,應於內心如是不斷訶責,日久即會由顛倒妄想中,產生光明智慧,了解五欲的真相,不再為之迷惑。

  五欲法,為凡夫及畜生同有,若凡夫無道德智慧,則與畜生何異?一切眾生,為追求五欲,而成為五欲之奴僕,終將沉墮三塗。

  五欲不但使凡夫沉墮三塗,亦迷惑修禪之人;因此應急當遠離五欲大賊!

  如【大正藏】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慾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由於內心對世間五欲的愛取(貪慾嗜味故),而使生命生死相續不斷(有),於三界中得果報,為了滿足色身的快樂,而追求五欲,殊不知此色身終將死亡葬入墳墓(養冤入丘冢),為何辛苦追求五欲樂,滿足終將死亡的色身?為何不追求不老、不病、不死的戒定慧功德?

  以內相不淨之觀點來看,身體不過是骷髏加上膿、血、屎、尿、汗、垢、涕、淚、痰…….等三十六種不淨物,由於外層有一層皮,將這些不淨物包住,故不見不淨,而眾生往往被這層皮所迷惑,而不見裡面的真相,一但死後,皮破則見身臭、九孔流不淨(外相不淨)等種種之不淨。

  一般人在夏天,三日不梳洗,不做任何的粉飾,則可感受到不淨之相。而凡夫愚痴,愛着色身,猶如廁蟲樂糞。

  有智慧的人,應以四念處無常、無我之智慧觀察色身,如此內心才能平靜,少欲無為,不貪染世間樂,放下內心之重擔,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圓教)。

  欲妄淡泊,則內心輕鬆,喝一杯水都非常的甜美。故【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涅槃:此處之涅槃,指圓教之涅槃而非小乘之涅槃。小乘之涅槃,為生滅次第,有生死則無涅槃,有涅槃則無生死。圓教之涅槃,為無作次第,煩惱淡泊一分,則得一分涅槃,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一念迷,則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醒。

  佛弟子應隨順諸佛所說,一心一意放下世間的塵勞,修四念處,訶責五欲(修觀),數息在禪定(在靜處,修止),若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遠離五欲,一心行道,即是行苦行(頭陀)。

  欲訶五欲者,必先遠離五欲。由於五欲為眾生串習之境界,若不遠離,則容易隨五欲之串習,而心生貪着,故欲訶五欲者,必先於寂靜處,思惟、訶責五欲之過患,增長串習內心的道力(光明),過三年、五年、十年……..再面對五欲之時,才有足夠的道力對冶五欲(賊)。

修習內心的道力(光明),必須依止語言文字不斷串習、思惟、觀照,閒寂靜處念所受法,將文字般若轉化為內心之聖道(實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太對了,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
2020: 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助理部長John Demer
2019: 記者採訪一河南人媳婦,她說村裡有個婦
2019: 韓媒:中美貿易戰升級 中國將打持久戰
2018: 強烈要求班長刪去下面YY亂罵的帖子並嚴
2018: 沙老鼠,膿儘管嚎,俺給膿一一點化。
2017: 樺樹看過來,我隨手亂塗的:)
2017: 解讀老明的“恨不相識未嫁時”
2016: suibian2009:我在一新公司遇到毛主席
2016: 評張老編導的雞二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