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什麼計算機用二進制”,解釋如下:
我在華南工學院四年級時,有一老師給我們提供過一個選修課,我也有選。是講非二進制邏輯的。無非是撿蘇聯三進制計算機的垃圾而已。那課不用考試,只寫一個“學習心得”就給打分。那些自己知道自己“學習成績真的不好”的同學當然是在“心得”里狂唱讚歌,將非二進制邏輯吹得天上有地上無將來一定會代替二進制邏輯的,個個都打了個“優秀”。我不贊同,我認為三進制那點好處,抵不過二進制容易製作的好處。結果可想而知,等於給岑有文將來誣衊我“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遞了刀子。好像打了個“中等”吧。反正那個老師在華南工學院也立不住,不久就不見影了。我在美國也上過一門課是只寫“學習心得”的,我說“並行總線全要淘汰,將來全是串行總線”。反正張約翰給打了個“優秀”。中國的文化還是不行,聽不得不同意見,那怕是真知灼見。現在是二進制計算機,現在連硬盤都用串行總線十好幾年了。
非二進制邏輯,不容易做還是其次。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像“布爾代數”這樣的數學工具來進行設計。二進制加上與或非算符,構成的《代數結構》叫做“布爾格”(你們《高等數學》的實數加上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構成的叫做“域”)。布爾格有個特點,裡邊的所有函數都可以用與或非的代數式來表示。所以用二進制,設計邏輯部件就非常容易了,用布爾代數就行了。設計三進制部件嘛,主要靠拍腦袋。
你們這些學渣中的沉渣,討論了半天,只會說什麼器件,兩個狀態,不容易表示。一看就知道是學渣中的沉渣。
計算機用二進制主要是因為有很好用數學工具。
世界上能表示多個狀態的器件多得是。比如現在大容量Nand flash,都是多進制的。叫什麼multi level。其實裡邊存的就是非二進制,而是多進制。據說現在有128個電平的。就是128進制嘍。有些中文系電子專家將其翻譯成“多層”,讓人以為集成電路里有多少個布線層似的。是“多電平”。
你們這幫學渣中的沉渣,“飛機機翼產生升力的原理”不搞了麼?那個“中間有電容器的無限長導線的磁場強度”不搞了?那個“按需換頁式虛擬內存工作方框圖錯在哪裡”不搞了麼?搞什麼《代數結構》,這是你們這幫學渣中的沉渣能搞懂的?你們就會背書,學以致用是不可能的。
那個什麼屌毛,《數字邏輯》課與《數字電路》課不是一回事。只有計算機系硬件專業才上《數字邏輯》加《數字電路》,其他專業只上《數字電路》。《數字邏輯》講的是如何用基本的門電路組成部件,比如CPU等。而《數字電路》講的是如何用三極管製作基本的門電路。《數字邏輯》有兩部分:布爾代數,即組合邏輯,做ALU,自動機,即時序邏輯,做CU。我在華南工學院上學時,《數字邏輯》是張益良講的。《數字電路》是許什麼講的。許什麼講邏輯門不能並聯,但後來我工作後明明就見到一個美國的繪圖儀用並聯的邏輯門來加大驅動力驅動步進電機。許什麼也不知聽誰說的,自己不理解,又背給學生聽。
說實話,中國那個尖嘴院士倪光南,從美國公費留學回中國,做了個“長城漢卡”就好像完成了多難的任務似的,居然就榮升院士了,還得了很多股票成億萬富翁了。其實這些不用到美國學,中國學的更好,起碼華南工學院張益良講師講的比美國課本深得多。中國在與蘇聯分手前學會的東西都很深。中國與蘇聯分手後的東西都不會。講究自私自利的美國人是不會教中國人什麼的,只要清華北大出產的“子女”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玉帛”給他們當“碼牛”和買債券。比如《計算機操作系統》,《編譯原理》,這些都是中國與蘇聯分手之後才出現的東西,中國就不懂。原子彈在中國與蘇聯分手之前就有了,所以中國就懂。《布爾代數》和《自動機》在中國與蘇聯分手之前就有了,所以中國就學得比美國好。當然那個“計算機輔助邏輯化簡”是中國與蘇聯分手後才有的,中國就不會。張益良講師加料(課本上沒有)講“Q-M法”時就將我說得一頭霧水。他提都沒提五十年代發明的“Q-M法”其實是沒實用價值的,只能應付七個變量的題,手工的卡諾圖法,中國學生能輕鬆應付六變量的題,美國學生能應付四變量就已經是神仙下凡了。美國人七十年代搞了“咖啡壺法”才勉強能應付三十個變量的題。華為(唸畫為)設計“可編程器件”就必須用美國的軟件,所以美國就將這些軟件也列入“禁運清單”里。可恥的中國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