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兩年以來,中醫大師們也積極參與其中,但是不同於現代醫學,大師們對於新冠肺炎的看法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光是在辨證疾病機理這一方面,就吵得好不熱鬧。
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院士認為:新冠肺炎由寒濕之疫邪引起,屬於寒濕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中醫組組長仝小林院士
仝小林院士回憶了自己在疫情爆發初期抵達武漢時的感受," 到達武漢的時候,感覺到特別濕冷,下着小雨。我們吃完了晚飯之後,在院子裡走了一個多小時,就是體驗當地的氣候環境。當天晚上,因為感覺到很濕冷,就打開了窗戶,把所有的空調都關上,體驗這個病到底是處於怎麼樣的發病環境。所以當時感覺到,在當時非常濕冷的環境下,這個病是寒濕疫。"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中醫藥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劉景源教授認為:新冠肺炎的辨證要看時節,比如夏天爆發的新冠肺炎不是寒濕疫,而是溫熱疫。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中醫藥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專家劉景源教授
劉景源教授的理由是," 夏天氣候和冬天氣候完全不一樣,目前是高溫炎熱乾燥,人的體內環境也會隨之變化,所以發病就不會再是寒濕了,臨床表現應該是燥熱。"
至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劑,應該根據發病的時間等具體情況制定新的治療方案,不能沿用疫情爆發初期武漢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劑。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則認為:新冠肺炎跟他們所爭論的寒熱沒有太大關係,應該定性為濕毒疫,有濕邪郁肺、邪熱壅肺、邪毒閉肺、內閉外脫四個中醫證型。
新冠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
張伯禮院士講到," 這四個證型是我們中醫專家親臨武漢各醫院病房,包括觀察其他城市的少量患者,觀察了一百多例患者後總結出來的。"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楊力教授認為:新冠肺炎確實跟寒熱有關,比如冬瘟是濕疫而非火疫。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名中醫心血管病專家、中醫養生專家、中國醫易學創始人、易經養生法開創者、中醫疾病預測學創始人楊力教授
楊力教授的理由是,"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多種野生動物在此屠宰銷售,環境陰濕穢濁,是滋生戾氣的場所,這種戾氣陰霾而毒,怕陽光和溫暖,最適合在陰濕季節滋生,所以在冬天爆發,不過立夏之後便會緩解。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蝙蝠、蛇、水貂屬於冷血動物,蛇屬於冷血動物,蝙蝠最怕陽光,是晝伏夜出。水貂最喜歡水,它們都是冷濕動物,所以以它們為宿主的新型冠狀病毒也喜歡陰濕,這個病毒屬陰性,怕熱怕光怕風,冬天爆發,立夏之後就能消停了。"
武漢大學醫學院宋恩峰教授認為:新冠肺炎屬於 " 濕、熱、虛、毒、淤 " 五種,跟寒無關,是病毒感染和人體正氣鬥爭的結果。
武漢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湖北省中醫名師、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宋恩峰教授
國醫大師楊春波教授也不認同寒濕疫之論,他認為:新冠肺炎屬於濕熱疫,屬於中醫溫病的 " 瘟疫 " 範疇。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醫大師楊春波教授
楊春波教授分析," 今年我國許多地區氣候反常,冬季 " 應寒反熱 ",加之武漢氣候多濕,百姓又喜食辛、辣、燥食品,造成濕與熱相合,故使病情變得遷延難愈,這從發來的舌像中多以厚濁膩苔可作出這樣判斷。"
湖南中醫藥大學熊繼柏教授認為: 有專家將此次疫病定性為寒症,這是不準確的,此次新冠肺炎應該屬於溫熱濁毒。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特聘中醫學術顧問、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
他還補充到,疫病的病邪性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溫熱類,第二類是濕熱類。溫熱類多發於冬春季節,濕熱類多發於夏秋季節。
看了這麼多中醫專家院士們關於新冠肺炎的 " 風、寒、濕、熱、溫、虛、毒、邪 " 證型之爭,想必大家都已經切身體會到了傳統辨證的博大精深。當然,列舉的這些還都是有代表性、有話語權的辨證觀點,若論民間中醫們對於新冠的辨證看法,那應該是多到數也數不清了。
不管專家們的爭論有多激烈,作為普通民眾,更關心這病該怎麼治。
是相信寒濕疫一派建議的散寒除濕,避穢化濁的用藥原則,喝藿香正氣散、達原飲、宣白承氣湯、藿朴夏苓湯,中藥湯劑寒濕疫方(在武漢又叫一號方),再加艾灸和拔火罐?
還是相信濕毒疫一派堅持的連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氣、熱毒寧,外加用藿香、佩蘭、生艾葉在家做煙熏驅穢濁?
又或是相信濕熱疫一派聲稱的不要吃煎炸、辛辣和燥熱食品?
別說普通民眾了,恐怕很多中醫大師們都傻傻分不清了。
註:郭教授觀點基於病毒感染為溫病的主張。順便說一句:中醫大師們養生不知道厲不厲害,養發的技術看起來相當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