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黃念祖:心經講解 2
送交者: pifu01 2022年07月20日05:58:4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三、釋經題

  上面是總體上將《心經》的段落大意給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體地講一講。但是要在兩小時以內把這260字講得淺顯明白,也不容易。

  我們先講經題。經題由四部分組成。

  (一)般若。

  梵語"般若"中譯為慧、智慧、淨慧。不管譯成什麼,都不能完全表達般若一詞在梵文中的含義。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這個名稱,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說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由經教所顯示的道理,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獲得的智慧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礎上,隨文入觀,隨文生解,隨文起行,進行正思惟所獲的智慧為觀照般若。經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講觀照般若。所謂觀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顯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體運用

  第三是實相般若。我們觀照什麼呢?觀照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是什麼?"五蘊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由現實而悟證的智慧為實相般若。

  窺基法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他說:實相般若就是真理,觀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種般若。由真教產生真慧,由真慧而證得真理,是為三種般若的相互關係。

  上面說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諸佛從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諸佛之母。《仁王護國經》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又說:"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薩解脫法、一切國王無上法、一切有情出離法。"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產生;一切菩薩要成佛,必須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脫;一切世間事業,好事、善事、利益眾生的事,都是從般若而產生;一切有情必須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二)波羅蜜多

  "波羅"者,彼岸。經典作者說"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覺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圓滿、究竟寂滅。菩提涅槃是為彼岸。

  "蜜多"者,到義、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因此到達彼岸。"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發心修菩薩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備七種最勝方便。具足此七種最勝方便,才可以稱為到彼岸。這七種最勝是:

  1、住菩薩種姓。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菩薩種姓,要有這樣的善根,要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菩薩的善根,沒有福德因緣,就發不起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它的動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憫有情。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下化眾生,必須要有對有情眾生的悲憫之心。

  4、具行事業。有了發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僅僅發心而不付諸實踐,那種發心永遠不能成為現實,所以要具行事業。就是要行六度萬行,以這樣福慧事業來莊嚴菩提心、菩薩道。

  5、無相智所攝。修一切善法,修六度萬行,都要以無相智作為出發點,不要起執著,不要為名聞利養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無相法。所謂無相,就是要破除執著。

  6、回向菩提,將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無上菩提。

  7、不為二障間雜。二障就煩惱障、所知障。在修萬行,修一切功德時,都不能從煩惱障、所知障出發,要破除二障,不要讓二障在修行過程中,導致信心不專一,誓願不專一。

  要修"波羅蜜多"行,必須具備此七種最勝方便。

  (三)心

  心,顧名思義,這裡的心有兩個意思。就其本意而言,這268字,是般若的心臟,是般若的綱要,是般若的要領,是般若的根本。它就像人的心臟,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決定一切、指揮一切的作用。此經就是600卷般若經的核心內容,故稱為《心經》;一切佛法都以般若為中心為根本。第二個意思,這268字就是講的凡夫的心、聖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講從凡夫的心如何修成聖者的心,修成佛的心。

  所謂心,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有四種心

  1、肉團心。肉團心是身體器官,它雖然是物質的,卻是我們精神的依託、思維的依託,所以把它叫做心。

  2、緣慮心。遇到種種因緣、種種景象、種種境界,心有所思、有所慮,叫做緣慮心。緣就是對象,慮就是主觀思維活動。主客觀一經接觸,就有思維活動。(pifu01理解:應該也叫做:分別心,分別識,分別念)

  3、集起心。就是指八識心王阿賴耶識。集指八識種子,指因。通過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的作用,不斷地把所接觸的外界的一切信息,反饋到八識田中,就成為種子貯存起來。第八阿賴耶識就是以第七識為橋梁,不斷地反饋和輸出。反饋進去成為種子,輸出出來就成為現行。現行生種子(集),種子生現行(起),這樣的心我們稱為集起心。

  4、真實心。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過甚深般若的薰習、開發、挖掘,能夠產生無窮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四)經

  經有五義:

  1、出生義。能出生一切義理。因為佛法的一切義理,都在經典的記載中。我們要懂得佛法,與佛祖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從經書入手。經書能夠出生無窮的妙義。

  2、湧泉義。一切經典所講的道理,其義味無窮無盡。反覆品味、反覆研究,從古到今,永遠都不過時,永遠都有新意。

  3、顯示義。經書的文字內容,能夠顯示佛法的深妙之義。

  4、繩墨義。經書中所講一切道理,都是教我們如何除邪顯正、改惡修善,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一切言行實踐的標準。

  5、結縵義。世間人用繩子把許多花貫穿起來成為花縵,花就不會散落。經書也就好像是一根繩子,把佛教的法門貫穿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是從譬喻立名。

  梵語修多羅(Sutra),譯為法本。教為理本,理為教本,教理互顯,並皆為本。

  《心經》這本經,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從古到今,譯成漢文的有十個譯本。這十個譯本有詳有略。最早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最遲的譯本是諾那活佛從藏文翻譯過來。除漢譯之外,《心經》還有日文、韓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種語言的譯本。我們現在所讀的《心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佛學家,大師級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所譯。這是一位在國際上,從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師級的高僧。有關《心經》的經文只能作簡單地介紹。

  四、釋經義,共有五分

  第一分,全經的總綱

  "觀自在菩薩"。觀者,觀察。自在者,所行無礙。沒有障礙才叫做自在。自在從何而來?從觀來。觀什麼呢?觀"照五蘊皆空"。以什麼來觀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觀自在,是能修般若之人;"波羅蜜多"是所修般若之法;"照見五蘊皆空"是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般若來觀照我們的身心性命(pifu01:修的行為動作)。觀的結果是什麼呢?空。空了以後怎麼樣呢?度一切苦厄。運用般若,觀照五蘊皆空,最後得到度一切苦厄的無上妙用、無上妙果、無上妙法。

  每一位學佛者如果時時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觀照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觀自在,人人都是觀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薩。

  菩薩二字是稱謂時的簡化,全稱"菩提薩埵"。菩提者,覺悟義。薩埵者,有情義。菩薩有覺悟,所以能上求佛道;菩薩有慈悲,所以能下化有情。菩薩以上求下化為目標,所以稱為覺悟了的有情。我們能行菩薩道,就能觀自在,就能覺有情。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都不要在此大願大力面前發生退轉之心,都要勇往直前地承擔起這一個上求下化的重任。要學佛,就一定要承擔這個重任。不想承擔這個重任,又說自己在學佛,那是不究竟的。

  要發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必須具足十種勝德親近善友;供養諸佛;修集善根;自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心性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

  由觀照所得,而有十種自在壽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身自在;勝解自在;願力自在;神力自在;智慧自在;法自在。法自在的意思是什麼呢?自己掌握了真理,生活在真理中,所以於法自在。有此法自在,就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十種自在不是憑空而來,都是由於修習施戒忍進禪智六度而獲得。(pifu01:必須修習才能獲得,這是一個層面,絕對不可少)

  觀自在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極為有緣。不管是信佛的人還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觀世音菩薩,念誦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我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按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脫一切苦厄。

  大家能夠把《心經》的總綱掌握了,下面這些具體內容就容易掌握。各位按照今天所分的五分將《心經》的結構弄明白了,哪些是凡夫法,哪些是緣覺法,哪些是聲聞法、菩薩法、佛法,再來念誦《心經》,就會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就能更好地運用《心經》的道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第二分,般若的妙義

  現在講第二分般若的妙義。般若的妙義就是空義,就是講這個"空"字。我們現見世間一切萬法宛然存在,但是《心經》上說一切皆空。

  我記得禪宗有一個公案:一個小和尚才出家,出家以後就學《心經》,他在讀《心經》的時候產生了一個疑問。《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他把自己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摸一摸,都宛然存在。然後他就問師父:"師父啊!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都是好好的嗎?為什麼《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什麼道理呢?"老師父見到小徒弟這樣發問,就覺得這個小徒弟將來一定會成大法器,成為人天師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什麼呢?他一接觸佛法,就在觀照,就在思考,就在對人生產生種種疑惑。所以老師父就介紹小徒弟到一位高僧那裡去學習佛法,參禪打坐,讓他真正能夠明白無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是什麼。

  我們一般人說到空,往往就有種種恐懼。一切都空了,我們怎麼生活,怎麼生存?我們修學佛法,做一切善事,還有什麼結果?如果這樣地理解空,把空理解為什麼都沒有,那就不是善解空義。善解空義的人,一定會從真實不虛的角度來理解空義,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角度來理解空義。(pifu01:這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則有顯現,但顯現背後無任何實質)

  "舍利子",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說甚深空義的經典,只能夠對有大智慧的人來講。只有具備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空義。這裡所說的空,是絕待的空不是空有對立的空,不是有和沒有對立的空,更不是虛空的空。這個空是超越了有無,超越了一切對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它是一個整體,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實相。(pifu01: 意思是這個空,不是什麼一無所有的不存在,不是單空,是緣起性空)

  我屢屢說到,佛教講空,是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觀察一切事物的實相。一切事物都不是獨立的存在,不是無緣無故的存在,都是有條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緣的存在。這是"空"的第一層意思。(pifu01:這是從空間意義上講)

  第二層意思,一切因緣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空間上相依共存,在時間上相續不斷,都要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作為條件,才能有某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說是空。(pifu01:這是從時間軸度的意義上講)

  第三層意思,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有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沒有。雖然我們現前看到有情的生命和無情的物質,有一種相對的穩定性;但是,當我們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我們會發現沒有一件事物不是瞬息萬變,沒有一件事物有一秒鐘停留在原來的狀態。任何事物都是遷流不息,瞬息萬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蘊皆空、萬法皆空。空者,無常義,變化義。 (pifu01:這是從事物的本質上來講,無常的本性

  第四層意思,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條件的存在,而且又是在不斷地遷流變化,那麼一切法都是沒有主宰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在佛教的意義上,我是主宰義。什麼是主宰義呢?既然有我,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條件獨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賴任何因緣而存在。現見世間沒有這樣的一件事物。(pifu01:這是進一步講二種無我的本性

  從以上這些道理和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物,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六識,都只有空,沒有實體。

  在真空中,又顯示妙有。雖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在。這種存在,是以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空的性質而存在,所以它是妙有。所謂妙有,就是在存在的當體離一切分別、離一切執著、離一切邪見。所謂邪見,就是執著是有、執著是無、執著是斷、執著是常等。這些都是邪見,都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是非有非無、非常非斷。中道就是實相,中道就是真空,中道就是妙有。(pifu01:遠離四邊八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一切色法包括內五根、外六塵,一共十一種色法。其中法塵中有一部分是心法,有一部分是色法。這是色。空就是真空妙有的空。

  在真空妙有中,由於排除了一切偏見與執著,所以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和空沒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空與色也沒有什麼不相同之處。在這裡,色與空好像還是兩個東西,只是不異而已。下面兩句則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色。這種道理,在我們一般人聽起來,就等於是聽天書一樣。有一定社會哲學思想作基礎,有一定的世間的哲學思想作基礎,才能夠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般若智慧。

  五蘊當中,色法是這樣,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所謂亦復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四法,也是在真空中了不可得,在妙有中宛然存在。

  五蘊就是組成我身心的五個組成部分。色是物質的五根和六塵,受想行識則是我們的精神現象。色是生命的物質組成部分,受想行識是生命的精神組成部分。我們的生命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部分積聚在一起而組合起來的假我。這個假我,這個身心生命,它也是在時時變化。昨日的淨慧走路快一點,今日的淨慧走路要拄拐杖,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淨慧是空,說明淨慧不異空,空不異淨慧,淨慧就是空,空就是淨慧。因為它在無常規律的作用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昨天還有說有笑,睡了一覺,不起來了,這樣的事在我們身邊發生過好幾起。大家知道,在三字禪茶苑有一位茶友佛友,叫趙海波,年輕輕的一個居士,一個會做生意的人,一個會搞設計的人,體重將近三百斤,有一天吃了午飯,躺在床上就不起來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但是走得太早了。這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總是在遷流不息的變化。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理解錯了,以為趙海波走了,所以說沒有趙海波。不是這樣。趙海波沒有走之前就沒有趙海波,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趙海波。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既存在又不存在。(pifu01:這裡就是很好玩的周遍因明邏輯:我離四邊:不是有我,也不是無我,也不是又有又無,也不是非有非無)

  所謂存在,是指在排除了一切執著的基礎上有這樣一個假我的存在;所謂不存在,是指被執著的那個真實的我是不存在的。只要執著於有一個真我,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空義要這樣來理解。

  這樣來理解空義,空義就是非常積極的理念。所說的無常、無我、空,正因為無常,一切事皆無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它可以改變,可以發展。事物的改變有兩個方向。有積極的方向,有消極的方向,就看人們如何把握。把握得好,在無常道理的指導下,你有無限發展的空間;把握不好,也是變,也是在發展,但那是向負面的方向發展,走向消極墮落,最後成了走投無路的人。那也是無常的規律,因緣法的規律,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逃避這一規律。這一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規律時時刻刻在起作用。(pifu01:龍樹菩薩在中觀里就反覆講了:正是因為又空性事物才可以發展,凡夫才可以證道變成聖者;假如沒有空性,一切實有,那麼一切都不可以更改,也就沒有苦集滅道了)

  "色受想行識"的意義。

  蘊以積聚為義,色以質礙為義。這個(牆)是色法,人走到這裡,牆的性質雖然是空,但是它的作用不空。作用是什麼呢?作用就是質礙,人過不去。有質,有障礙。從這裡我們應該明白佛教所講的空,不是說這個物質燒掉了沒有了破壞了的空,是說這個物質本身就是空。不是色後空,是當體空

  受以領納為義,也就是感受。六根對六塵,中間有六識,感受六塵境界是違、是順、還是不違不順。所謂違,就是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謂順,就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謂中,就是無所謂符不符合。受就領納內外境界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和樂受,是生活中的特殊現象,只有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生活當中經常有的現象。

  想就是思想。有受就有想。怎麼想呢?我所接受的這個環境是苦的、樂的,或者不苦不樂的,在思想就引起分別構想。思想上有分別,在思想指導下,就會有種種的造作。

  行者,造作義。怎麼造作呢?就是採取種種的措施來對待苦受,對待樂受,對待不苦不受。這就是造作。接受外在的好的境界,排除外在的不好的境界,容忍外在不苦不樂的境界,這就是行的作用。

  識者,了別義。了別的意思是說,對於外在的種種境界,我們怎麼樣去分別它是違是順是中間,這都是識的作用。

  各位要記住:我們在說某一件事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五蘊似乎有次第有先後,但是在真正接觸外在環境時,五蘊都在一念之間,都是當下的。佛教把精神活動分析得很微細,而實際上,受想行識是在一念之間完成的思維過程。(Pifu01:緣起同時生滅)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皆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這是語言上的省略。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法的空相,就是說一切法的實體不可得。一切諸相的不可得性體現在六個方面,叫六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一切諸法的六相。真空妙有的一切諸法,離生滅、離垢淨、離增減。它是一個真理,它是一個規律,它是在我們有情無情的世界裡起支配作用的永恆而普遍的規律,所以它沒有生滅、沒有垢淨、也沒有增減。是真理就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不是真理才會有生滅、有垢淨、有增減。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一段是講六根、六塵、六識。大家手上的經本,標點符號有一點問題。"度一切苦厄"後面可以劃一個大圈,表示是一段。"不增不減"這裡是一段。"乃至無意識界",分號;"乃至無老死盡",分號;"無苦集滅道",分號;"無智亦無得",句號。這樣就層次、段落清楚。

  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實相的大規律當中,一切法都受此規律的支配,既無眼耳鼻舌身意,也無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十八界。沒有一法不受空性的支配,沒有一法不受規律支配,沒有一法不是在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中顯示。

  無色等五蘊,無眼等十二處,無眼界等十八界,所空的是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凡夫的六根、六塵、六識,是在此規律支配下,不會在空性以外還有六根、六塵、六識,所以用一個"無"字來表述六根、六塵、六識空的本質規定性。六根、六塵、六識的本質性就是"無"。

  "空"字與"無"字在意義上區別不大,但是在表述上"無"更徹底、"無"更究竟。這個"無",不是與有相對的無,不有有無的無,而是超越一切對立的絕對真理。

  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在本質上是空也是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幾句話是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緣覺的精神境界、生命境界和修行過程。緣覺的修行過程,也是在真空妙有這一真理的指導下來落實。在"無"這一最高真理的規定下,十二因緣其性本空。如果說十二因緣不空,緣覺所修的法就不究竟,就不能提升,就不能夠度一切苦厄。因為還有執著。

  緣覺和聲聞斷了我執,還沒有斷法執,所以有不究竟的一面。只有在"無"的原則提升之下,進一步破除法執,才能夠進入到更高的修行層次。

  "無苦集滅道",是講四諦法門。四諦法門是佛教的基本法門,是聲聞所修的法門,是聲聞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

  苦就是我們生命的苦果;集就是招致苦果的因。苦與集屬於世間因果,也就是凡夫的因果。滅就是苦果永滅苦因永滅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槃;道就是達致涅槃的方法。滅為聖者出世間之果,道為聖者出世間之因。要滅苦果,先滅苦因;要成樂果,先修樂因。"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能成就聲聞聖果。同樣,在真空界四諦法也不可得,也是無。

  "無智亦無得",是講菩薩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智就是菩提,得就是涅槃。以智慧而得涅槃,是為智與得。這裡講無智亦無得。儘管菩薩在修行當中,能以智慧獲得涅槃,但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成了有為法、有漏法;只有不執著,才是無為法、無漏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五絕二首:長恨處;孤花
2021: 金日成大元帥應該堅持指揮百萬入朝中共
2020: 大家擔心三峽潰壩,來自這幾方面原因。
2020: 季孫之憂-- 烏克蘭女孩評美國
2019: 《雪絨花》廖敏沖,廖昌永
2019: 大悲咒
2018: 對對眼。有人說Q是小肯尼迪
2018: 問偽量子物理學家小明 沒有靶 干涉條紋
2017: 茶館現在是左驢和直言掐,連帶着
2017: 獻上一段吉他獨奏。希望大家喜歡 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