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真的有“知青精神”嗎?
送交者: 雲鄉客 2022年11月01日13:28:0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中共二十大完美收官,圓滿結束,習氏的“定鼎之路”終於走完。海內外熱衷於“勤王”的人士,不管有沒有奉詔,紛紛頂禮膜拜、彈冠相慶。相對而言,牆內的論者一般小心翼翼,不敢觸及“稱王”這層窗戶紙,一概用曲筆譬如“人民的選擇”、“革命形勢的需要”之類的華美詞組,既表了忠心,又不致觸及禁忌。倒是牆外的某些與有榮焉的“有識之士”,為了對抗那些鄙薄“終身連任”的論述,指斥世人認同英女皇、日皇等君主,卻對習氏的行為大加撻伐是為雙標。且不說如今世上的君主不少是虛君,並不兼着多個“組長”總覽國事,單單就那國名“人民共和國”就與“稱王稱帝”極度違和。連“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道理都不明白,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除了對“定於一尊”直接表示衷心擁護,“黨媒”或者那些“外圍”還施出百般身段,通過各種話題迎合最高領導的趣味。譬如最近,就有由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主持研究編撰,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社主管的中央級出版社—紅旗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各地新華書店和國內主要網站公開發行的《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發表了前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成民的文章《“知青精神”仍需弘揚光大》。該文把“知青精神”定調為“是廣大知青跟隨中國共產黨不懈奮鬥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符合當今主流價值觀的方向”,因此他說“仍需弘揚和廣大”。

文章強調“知青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知青群體投身於農村、邊疆建設的產物。那麼,究竟什麼是“知青精神”呢?根據作者的說法,“這一代知青義無反顧地為國家、為人民揮灑熱血、奉獻青春的豪情,他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是之情經歷的本質反映,也是知青歷史的主流寫照。

於是人們不禁要問,在“社會主義中國”,工人、農民、解放軍、公務員、各行各業從業員,不都是“義無反顧地為國家、為人民揮灑熱血、奉獻青春的豪情,”;不都是“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麼?單單把“知青”拿來說事,是不是有點偏頗了呢?

全國知青文化產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聶新元,2014 年 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上山下鄉與人才成長”,談到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首先,上山下鄉的實踐,為知青一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上山下鄉使知青們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和血肉般的感情。”;“第三,上山下鄉的實踐使知青們對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有着明確的認識。知識青年通過一段時間的農村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認識了中國社會,知道了中國貧困落後的原因,切身體會到了我們黨建國以後領導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曲折和取得的成就,學會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處理問題。中國農村發展的落後狀況,使從小在城市生活的知青們明白了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百年的大國,占 13 億人口多數的至今仍然是農民,他們的生活狀況多數還只能說是剛剛達到溫飽水平,離健康文明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我自身下鄉八年的經歷,結合在國內外生活數十年的觀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任何地方,任何境況下都可以形成,何為正確則是見仁見智。關於“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和血肉般的感情”也不是知青生活的必然結果。只有第三點,“知識青年通過一段時間的農村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認識了中國社會,知道了中國貧困落後的原因”是真真切切的感性認知。至於是否就“學會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處理問題”也是要看個人的理解和領悟。聶新元曾經也是一個知青,不過他那篇文章並沒有歸納出什麼是“知青精神”,其它同類型關於“知青精神”的文章也基本上是一種不提供論據,沒有經過論證的結論。

自媒體作者“雪墨”在他的文章《十說“知青精神”》中,倒是在這個命題上做了一些較為深入的探討。

對於“知青精神”,他的理解是“但凡作為一種精神,就須具有感召力,能夠成為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精神脊梁!”

他的文章裡頭所展示的內容有:

知青們當年是顧不上考慮自己有什麼精神的。因為那時節大家都在“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積極一點的想法也不過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豈敢稱自己尚存在對於社會價值具有導向功能的“精神”?(雲註:這是實情,因為毛主席說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有:

我們在鄉下堅持學習,並且把書本知識和生活體驗、社會觀察結合在一起,由此便有了鳳凰涅磐般的新生。(雲註:這也都是真事,部分下鄉知青的行李中就有高考複習材料,並不是每個知青都具備“紮根農村一輩子”的情懷)

有:

“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知青大量回城,環境的變遷,生活的逐步優化,與知青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思想的開放和諸多在知青生活中所不具備的條件,重新回到了知青一代人的生活中來。

在生活歷程的前後對比中,知青們發現了在那個無“愛”的年代裡,留下的是我們全部的青春,是整整一代人的熱情及熱情被生活的冷水澆透後的痛苦。(雲註:曾經盛行一時的“知青文學”中多有這類描述,不能理解的話,只因為你不曾經歷過。)

有:

在精神上,我們的心靈始終在到處流浪:迷茫、游離、困惑、彷徨,或以各种放蕩不羈的行為頑強地展現着敢愛、敢恨的知青情結。同時,先前正規教育下形成的傳統意識也在無時無刻地困擾着我們,乃至形成一種獨有的知青思維模式。(雲註:這說的是當時的情緒,在極小部分後來功成名就的圈子裡,這種情緒早就煙消雲散,反而會有意無意地被渲染成為一種“資本”。)

等等等等......

作者把“知青精神”濃縮為兩個內涵:

一。叛逆意識;二。堅韌執著

作者認為“一代知青的精神歷程,源於苦難的知青經歷。由此構建起知青精神的豐富內涵,可以支撐起更為深刻更為寬泛的社會道德內核——譬如,整個人文社會的浮躁,以及社會上凸顯的精神與信仰的危機。”但是,作者同時這樣寫道:

“歷史培育了我們一代知青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當代,曾經的知青們那種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甘願奉獻青春、犧牲自我的精神,仍然需要弘揚!”

我把最後面所引的這段話看作特定寫作環境中的“指定段落”,畢竟“我們一代知青”這個詞組可以套用於共和國的任何一個群體,並沒有其獨特性。至於“叛逆意識”和“堅韌執著”之類精神也可以在同時代不少年輕人身上體現出來,未必非要到知青群體中去找。

所以,我認為並沒有什麼“知青精神”。把知青們各種不同的經歷和各不相同的感悟人為地糅合,拔高成某種“精神”,甚至想藉此來影響現代的年輕人,實在是沒有意義,更不會有什麼效果。之所以有些人總要搞這麼一種虛頭巴腦的東西,無非是因為當今最高領導人有那麼一段“知青”經歷。

延申閱讀:“知青”舊話 (我對“上山下鄉”的反思)https://blog.creaders.net/u/7653/201503/211794.html


0%(0)
0%(0)
    是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 雲鄉客 11/01/22 (112)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為張展祈禱!新的張志新正在被中共重新
2021: 寓言:雞不吃鴨那一套
2020: 川普真的會改變美國嗎?不能
2020: 我對2020大選選舉團票最後預測結果
2019: Form W-2, Form 1099都是稅務局官方的
2019: 洗洗睡吧,今天我寫首愛國詩詞,假左發
2018: 老帽愛用腳選擇的國,中共敬佩,中秋必
2018: 誰,怎樣,把中國人的惻隱之心都抹掉了
2017: 我忽然明白了,這兒有人玩兒陰的。。。
2017: 西湖龍井好喝清香留唇,大家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