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內行”的“外行”人之所見
送交者: 零加一中 2022年11月09日13:09:1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顏寧決定回國擔任“顏院長”,還沒幾天,就已鬧得沸沸揚揚,幾乎成了所有中文網站的頭條新聞。

我先是看到一篇大作,認為是GoogleAlphafold搶了顏寧們的生意,顏寧們經年累月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成果,人家電腦上鼠標一點就出來了,顏寧由此決定換跑道去做顏院長。我覺得這說法很有趣,頗有新意,就打電話給一位內行朋友,他也覺得有點關係,但只要低調一些,不要處處和愛國連在一起,也沒什麼不對。最後他問我,是不是又想寫文章了?我說,我一個外行人,寫什麼文章。

哪知又過了一兩天,事情的發展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料。由於消息太多,真假難辨。對於信息爆炸,我一向根據48小時法則加以判斷,即48小時無人異議,則大致是對的。有人更為保守,考察72小時。現在梳理要點如下。

(1)      顏寧團隊通過實驗觀察,“發現”了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的秘密。從2009年開始,在頂級雜誌上(包括《自然》)先後發表了19篇論文。

(2)      1993年人稱網絡第一寫手的閻潤濤博士和他的博士後指導教授Maloney在《細胞》發表了一篇論文,用理論模型準確預測了蛋白質載體的結構。閻和顏寧觀察到的實際結構幾乎一模一樣。所以,任何科學工作者都會同意,顏寧“驗證”了蛋白質模型,而不是“發現”,其關係和吳健雄驗證李楊的“宇稱不守恆”幾乎一模一樣。主要差別有兩點。首先,閻先生的成果沒有得到諾貝爾獎。另外,楊李的“宇稱不守恆”七個月以後即被吳健雄實驗驗證,而閻先生的成果得到“驗證”已經過了至少16年。

(3)      顏寧的文章對閻先生的工作隻字未提,連含含糊糊提一句,然後輕描淡寫放在參考文獻都沒有。當閻先生得知此事,很紳士地就此事詢問顏寧,顏寧在微博上的回應不承認兩者的工作有任何相似之處,並叫閻先生不要來“碰瓷”。

看到這一步,我這個“外行”人還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些“內行”的亮點,忍不住說兩句。請注意這兒是“外行人”加了定語“內行”。

首先,根據48小時法則,兩者“發現”的確實是同一件事。只是顏寧在後,只能說是實驗驗證。這方面例子不計其數,前面提到吳健雄驗證宇稱不守恆,另一個著名例子就是實驗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驗證工作也很偉大,但和愛因斯坦他老人家的原創性工作還是不能比的。顏寧的工作肯定很偉大,即使有閻先生論文的背景還是很偉大。光環會有些折扣,人們還是會“高度讚揚”,就像人們對吳健雄的態度那樣。吳健雄1975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長,李楊卻還無此殊榮。然而,顏寧對閻先生的工作不認賬,還略帶人身攻擊地說人家“碰瓷”,這個方程式就變掉了。大家這麼想,如果吳健雄的論文隻字不提李楊,會是什麼後果。我只能祝“顏院長”今後工作順利了。

第二,不說顏寧後來的態度,她發表文章時是否確實不知道閻先生的工作。就我個人的親身經驗,不知道的可能性很小。我和博士後導師Percus1991年解決了 Random Sequential Adsorption (RSA) 方面一個至少半個世紀的難題。在這之前,我們做了點熱身運動,將RSA 在梯狀晶格的嚴格解做出來了。我們將論文投送英國的 Journal of Physics A JPA)。文章給退回來了,也沒有說什麼不對,就說不適合在那兒發表。我們投送Journal of Statistics,馬上就發表了。大約半年後,我在 JPA看到以色列兩個學者的一篇論文,用不同的方法解出了同樣的問題。他們加了一條註解,謝謝審稿人指出,這個問題已經被Fan and Percus 在半年前解出。

這個例子問題或許說服力還不足,我們和以色列學者的文章沒準是同一個審稿人(相差半年而已),才疏學淺的本人居然還碰到過另一件。1987年的高溫超導熱浪中,我和博士指導教授做出了這個浪潮中可能唯一的嚴格解,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s B (PRB)2010年,我回母校校友團聚(Reunion),導師告訴我,有人最近重複了我們23年前的工作,審稿人讓編輯部把文章轉給我的指導教授,並讓他直接回復。

23年過去,PRB的審稿人還是知道我們23年前的工作,閻先生的工作比我的“成果”高了不知多少量級,顏寧和審稿人都不知道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現在假定審稿人知道閻先生的工作,比較費解的是,他怎麼會允許顏寧的論文以目前這種形式發表,難不成堂堂《自然》雜誌對審稿人的素質要求還不及JPAPRB。退一萬步,假定這小概率事件確實發生了,顏寧事後說明一下,就像那兩位以色列學者那樣,不就沒事了。根據閻先生最初對顏寧文章的紳士風度,他絕對不會一直糾纏下去的。顏寧還是顏寧,只不過由李政道-楊振寧變為吳健雄而已。

假定48小時(現在240小時都不止了)法則是基本正確的,顏寧的做法,講的文縐縐一點,是學術行為不規範。講的不客氣一點,就是心術不正了。但是說她造假或剽竊就言過其實了。

最後提一下顏寧的恩師施一公教授。多篇文章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信息,閻潤濤和施一公的導師均為 Peter Maloney。這些文章還有個共同點,作者們對施一公在這場學術官司中至今保持沉默表示“不解”。這兒“不解”加了引號,我想他們覺得施一公在這件公案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施一公1995年得到博士學位,他的“師兄”和“導師”1993年如此重要的文章,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再往下想,我不禁感到不寒而慄,一身冷汗。

前面提到的那位內行朋友指出,施一公的博士指導教授是 Jeremy Berg,與Maloney在不同的系。這樣,令我不寒而慄的“陰謀論”就不存在了。施一公不想趟這趟渾水也是可以理解的。

儘管我自認為有些許“內行“的亮點,但畢竟是”外行“,言多必失,就此打住。


0%(0)
0%(0)
    文中內行好友指出兩人是不同導師後 - 零加一中 11/09/22 (115)
  的確,輕了是學術不規範,重了是心術不正。  /無內容 - 秦川 11/09/22 (76)
  做論文前要做文獻綜述,怎麼會不知道  /無內容 - BEXXXX 11/09/22 (7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關於宗教、科學和儒學
2021: 在宇宙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中。。。
2020: 剛剛穿着背心短褲,趁着開會之間的空隙
2020: Pfizer發布的疫苗好消息不過是又一個驚
2019: 其實中國自宋以來就是東亞病夫了!文革
2019: 老黑魚和小讀來聽,今年一個戲歌版的《
2018: 看看自己或孩子的數學行不行的三判據
2018: 請版主澄清,元好問,palmoil 等非本人
2017: 那個叫老坦兒的,希望你知道啥嗎叫臉,
2017: 民意測驗:你有沒有看見樺樹撒過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