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腳”這個詞,曾經廣泛流傳於廣東,尤其是在躁動的年輕人之間。這個詞原先泛指“開溜”,後來專指“偷渡”,在廣州地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就是指逃港。
“較”這個字查字典可得多種解釋,記載清初粵語語音的《分韻撮要》裡頭的解釋就非常簡略,曰:量也,相角也。取古人“較量深淺”及“校量”之義。至於怎樣轉化為近代含義的語詞,至今還沒有看到可靠的研究結果。
“偷渡”這個詞的產生,是在國家或地區間對於人口遷移有嚴格規定之後才出現。我們讀歷史書,“七國咁亂”的時期,不僅庶民可以隨便遷居他國,那些胸懷大志的學者謀士也可以隨便到鄰國當官謀前程。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國境線形同虛設,民眾跨越國境線根本就不用辦手續。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徙,從“衣冠南渡”到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那都不叫“偷渡”。
從文化的角度來定位,漢民族屬於農耕民族。農耕民族固守田畝,從地里刨食,講究“紮根”,因此不會像游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歷史上前五次的大遷徙,有戰亂的因素,也有朝廷的意旨。清朝末年開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卻是由於清廷腐敗,民不聊生,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說到“偷渡”,自來南北都有不同路線,去的國家也不同,但以“逃港”一脈最廣為人知。因為當年香港報刊雜誌甚或電台都有報道,港英政府也有相對詳盡的數據資料。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自 1951 年粵港間居民不能自由往來之後,到 1979 年為止,共有四次較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發生在 1957 年前後、60 年代初、1972 年以及 1979 年間。
逃港路徑基本上分為陸路和水路兩種。水路逃港又分使用船艇和徒手泅泳兩種方式。經濟條件許可而且有門路的,可以乘坐漁船直接進入香港水域離島,再想辦法進入市區。據說音樂家馬思聰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逃離,我有一些家住“華僑新村”的同學也都採用這樣的辦法離開了廣州。大部分財力不逮者,則採用劃木艇的方式出逃。珠海、中山一帶的逃港者中不少這樣的例子,木艇或者是集資購得,或者是從生產隊偷取。
陸路逃港大體上分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東線一般經惠州,徒步穿過惠東、寶安,攀越梧桐山進入香港地界;或者徒步經過鹽田、大鵬以及南澳一帶,最後游過大鵬灣進入香港。
選擇中線的偷渡客必須持有“邊防證”或者其它有效的證明文件進入深圳,然後在夜間伺機泅渡深圳河,翻越鐵絲網進入香港新界。
西線主要指從蛇口、紅樹林一帶下水,游過深圳灣者。更有從珠海斗門或白藤就下水,分兩個晚上游到澳門。澳門只是中途站,最終還是要設法進入香港。
如前所述,逃港路線中其實有相當部分屬於“水陸聯運”,因為最後一段還是要下水。偷渡者在“較腳”過程中要躲避民兵的盤查,邊防軍的攔截,軍犬的追逐,還要祈求別遇上大鵬灣內的鯊魚,因此用九死一生來形容“較腳”的行為實在是一點也不誇張。
時至今日,眼見時下香港人“以腳投票”的現象,73 年逃港成功,1975 年以政治難民身份去了美國,後來考取哈佛醫學院,成為一名麻醉師的黃強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天堂沒有了!”
可以說“較腳”這個詞與逃港的關係也終結了。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最近兩年的一個新詞“走線”取代了往日的“較腳”,而且參與者所屬的地域更為廣泛。
根據美聯社的報道,從今年的一月到九月,美國邊境巡邏隊在美墨邊境總共逮捕了22817 名來自中國的偷渡客,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十三倍。光是九月份就逮捕了4010 人,比八月份多了 70%,其中多數是單身的成年人。巴拿馬移民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月份通過達連隘口的中國人是 913 人,九月份增加到 2588 人。根據巴國過往的記錄,從 2010 年到 2021 年,總共才有 367 名中國人被發現試圖經由該國非法轉赴美國。而今年前九個月,巴拿馬移民局就總共登記了 15567 名走線的中國人,較去年的 2005 名中國人有大幅度的增加。今年前九個月通過達連隘口的“走線”者中,中國人位居第四位,排在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海地這三個國家之後。
六十年代“較腳”的人群,他們的裝備相對簡單,炒麵粉、白糖餅是主要的乾糧,汽車內胎和籃球是長程游泳的輔助器材,地圖或者先行者回傳的路線圖當然也少不了。如今走線的人群裝備普遍升級,最起碼要有手機,以便按照選定的攻略一步步走下去。當年“較腳”以單身男女為主,如今竟有拖家帶口的“走線者”,跋涉數千里,輾轉於多個國家之間的山水林莽,其勇氣與意志令人動容。
從中國“走線”到美國,路徑比當年的“較腳友”要更長更艱難,他們為什麼義無反顧地踏上這條不歸路呢?美國之音有分析文章指出,當今中國走線者的階級屬性介乎六十年代的逃港者和香港時下的中產離港者之間,基本上屬於中下階級,人數最多。他們沒有公共話語權,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也是三年“動態清零”的最大受害者。疫情結束了,他們卻瀕臨破產。他們沒有合法移民的學歷和資金,也許只剩下了最後的一點點財產,足以支付他們“走線”過程中的花費。至於可以從事體力勞動的身體,就是他們日後努力求存的最大資本,所以他們選擇了奔向大洋彼岸,作最後一搏。
由於“走線”群體的迅速擴展,而且牽涉到多個國家,因此出現了一些藉機牟利的團伙及黑惡勢力,不過也由此催生了自媒體中的“走線攻略”產業鏈。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攻略比較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各條路線中,那一條更適合自己。走線者還可以通過這些攻略獲得關於阿坎迪路線、卡普爾加納路線、卡雷托路線、騎馬路線以及雨林路線的全面解析。除此以外,他們還可以通過翻譯軟件來與英語系或者西班牙語系的“嚮導”交流,至於走線者交流群更是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線索。如此看來,“走線”這種現象還會延續下去。
俗語說“大樹將傾,藤之焉附”,“走線”者對於大樹傾或不傾未必有什麼預感,他們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為自己或者家人尋找一處安身立命的地塊,好好活下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