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個詞是“國家安全”,無論在內政或外交的場合,各國政府動不動就把這個詞搬出來,為他們所要執行的措施背書。“國家安全”這個詞也確實好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被解說得很詳細,讓人們感知它的危險性之所在,某些狀況下又可以含糊其辭,更加彰顯了潛藏的危險程度。
一直以來竭力充當“世界警察”的山姆大叔把“國家安全”這一套玩得無比熟練,不論是“制裁”或者“禁運”,只要掣起“國家安全”這一面令牌,即使是議事堂上持有反對意見者也不太敢嗆聲,畢竟很可能被扣上“妄視國家安全,為敵張目”的大帽子。於是所謂的“芯片法案”、“光刻機禁運”之類的保護性行動得以堂而皇之地被執行。不過實行起來漏洞百出,要一再“打補丁”。
“世界軍事第二強國”的北極熊,入侵烏克蘭的理由也是感到“國家安全”存在危機,因此揮軍南下。打了六百多天,攻占了烏克蘭五分之一的國土,結果如何尚未可料。不過,最近美國的“時代周刊”封面上的一個短語給俄羅斯人帶來新的希望。那句話這樣講:Global support for the war is shrinking.
作為曾經的“世界革命的中心”,如今欲與俄羅斯攜手共建“更公正、多極化的世界”的中國對於南海九段線的訴求,在台灣海峽持續不斷的海空演練,無一不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至於最近由“國安部”出面,對金融市場上的市場預測以及操作發出警告,把市場行為與“國家安全”作直接的聯繫,把“國家安全”這面令牌的作用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
新冠疫情結束之後,中國經濟未能如預期反彈,房地產市場處於“深度低迷”,頭部地產商債務違約頻頻發生;製造業同樣陷在低潮使得工廠訂單萎縮;外貿出口數字下降,失業率上升各種不利因素次第顯現。基於上述狀況,機構投資者紛紛轉移焦點,把資金往具備上升趨勢的市場轉移。據外媒報道,僅 10 月份,海外基金拋售了價值 448 億元人民幣的內地股票。連續三個月的拋售規模達到創紀錄的 1,720億元,這三個月的拋售是自 2016 年 12 月深圳交易所加入“滬港通”計劃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海外投資者合計持有價值人民幣 2.3 萬億元的股票總值,因此減持 1,720 億元數額算不上大幅拋售,然而由於買家寥寥,因而形成單邊的“賣方市場”。
在這樣的形勢下,市場看跌的情緒成為主導不足為奇。這個時候,國安部發文指責並警告“看空者”、“唱空者”、“做空者”、“唱空者”以及“掏空者”,把這類言論定性為“企圖動搖國際社會對華投資信心,妄圖引發中國國內金融動盪”。文章指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國家安全機關要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參與經濟、金融等領域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對金融領域國家安全風險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範,依法打擊懲治金融領域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
在我看來,國安部要在金融領域實施“安全風險密切監測、準確預判”不難,難就難在如何“有效防範”以及“依法打擊”這兩方面。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股票市場沒有“做空”機制,因此光是“唱空”而沒有“賣空”,實在是翻不起大浪。有人也許要說,中國股票市場的“融券”不是客觀上為做空創造了可能性嗎?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在中國市場上,監管機構嚴格控制“裸賣空”。另外,直至目前為止,獲批成為融券標的股票數量有限,只有 1600 只個股,而且往往是那些經營穩定業績優良的企業。這就使得那些“掏空者”難以上下其手。同時由於股息變化和紅利扣稅,股息紅利的收入有時甚至不足以補償支付的佣金,因而本身出借證券的意願並不強烈。
前面提到海外投資者截至今年九月份所持中國國股票總值約 2.3 萬億,其實只占市場總值約 3% ,即使全數拋售也不見得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據此看來,國安部此番出手,更像是對內部如肖建華支流以及他們的幕後老闆發出警告,教他們不要輕舉妄動。
光是警告“看空者”、“唱空者”、“做空者”以及“掏空者”畢竟不夠積極,要改變市場情緒必須有落在實處的行動。自 8 月份開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積極落實“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要求,石油、電信、航運等行業公司拿出真金白銀,掀起回購、分紅、增持熱潮。中央匯金於 10 月上旬增持四大國有銀行股份這類行動就是明顯的例子。可惜幾個月下來,成效不大。這也不難理解,那些央企國企,花的是國家的錢,買進或賣出都不過是左手倒右手,完全符合“內循環”的思路。股票漲了,業績靚麗;即使虧了也有“政策”在那擺着,無需問責。至於那些自負盈虧的投資者,際此社會上普遍瀰漫着降維消費,降維生存的情緒,加上“4000 點才是牛市開始”之殷鑑不遠,誰還有心思投資股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