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文字版
“消魂鶯”無法再唱大戲,只好另尋生計。他回到家鄉東莞一個小鎮,賃了一個小鋪面,賣起了“和順欖”,“加應子”,“糖梅姜”,“話梅”等各式著名的零食。“和順欖”又名“丁香肉桂欖”,顧名思義就是用丁香和肉桂來醃製橄欖。這“和順欖”滋味勻長,往往是把橄欖肉都嚼完了還捨不得把那核給吐出來。“加應子”有點像洋人的蜜餞“西梅”,使用大顆的李子干和白糖為原料,加上幾樣中藥材來調它的香味,真空濃縮熬煮。成品甜而不膩,果肉綿軟中帶有嚼勁,是深受大眾歡迎的零食。“消魂鶯”所賣的零食質量上乘,加上鄉親們同情他的遭遇,都願意光顧他的店,因此他的買賣做得不錯。可惜好景不長,他所得罪的那個“大天二”竟然雇了一些流氓來他的店裡搗亂,白吃白拿還要恐嚇其他客人。
“消魂鶯”眼看這買賣做不下去,只好草草結束,搬到省城裡住。到了省城做什麼好呢?他還是賣零食。這回他不再租店,而是用一個大簸籮把各種零食裝上,到大煙館和賭檔區兜售。當年省城的大煙館和賭檔是遍地開花,加上他售貨還特別有心思,所以比其他同行要受歡迎。他的絕活是穿戴打扮得像是戲台上的丫環,推銷的時候扭腰碎步學花旦走台步來取悅客人。後來省城禁煙禁賭,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只好跑到香港投靠一個老朋友。他這朋友在廟街有一套出租房,把其中一間房租了給他。“消魂鶯”想不到竟然在廟街見到了很多以前的同行,卻也不愁寂寞。
當年的藝人有些沾染了不好的習氣,吃喝嫖賭,無所不好,因此晚景淒涼。“消魂鶯”屬於潔身自愛的一個人,而且一貫秉承“身後有餘忙縮手”的古訓,因此到了香港手頭也還有些積蓄,粗茶淡飯日子倒也還過得下去。
有一回,一個戲行的朋友請“消魂鶯”在酒樓吃晚飯,聽到小紅在隔鄰包廂唱小曲,覺得這小女孩的嗓子不錯。他的朋友就叫堂倌等小紅唱完了把她叫過來。小紅為“消魂鶯”和他的朋友唱了兩首曲子,兩人大為讚賞。“消魂鶯”覺得小紅的根基不錯,從此免費給她講戲。小紅除了從“消魂鶯”那裡學到了很多粵劇的基本功,為後來登上舞台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由於消費模式的改變,小紅並沒有在粵劇舞台走紅,反而是後來逐漸興起的“粵曲小調”造就了她的名聲。使她聲名大噪的是連唱十二首《小桃紅》,那是由當時一位作曲家根據古詞所寫就的套曲。從此就得了“小桃紅”這個專屬的稱呼。這十二首的套曲她後來並不是常常演唱,往往只唱其中的兩三首。
那幅橫額令阿文想起了從老輩人口裡聽來的這些梨園軼事,不由生出些白雲蒼狗的感慨。東邊的角落忽然起了一陣騷動,阿文扭頭望向東邊,只見一群人簇擁着一位女子緩步走近舞台。那女子四十多歲,穿的一件衣裙上身是象牙白,從腰部開始漸漸有些微紅色,越往下越深,到裙襬部分就是一片桃紅,這就是“紅姐“了。“紅姐”在街坊頭面人物的陪同下在舞台前寬寬落座,舞台上弦索之聲響起,二十多個一色桃紅衣裝的妙齡女子魚貫而出,站成兩排。前奏之後,眾女輕啟朱唇,柔美的歌聲隨風吹遍整個“榕樹頭”:
採蓮人語隔秋煙 波靜如橫練 入手風光莫流轉 共留連
畫船一笑春風面 江山信美 終非吾土 問何日 是歸年
阿文知道這是元朝詩人,文學家王惲 的作品,正是十二首《小桃紅》之一。這個詞牌也叫《平湖樂》,還有一個叫法是《採蓮詞》。阿文聽過“紅姐”演唱這首曲子,唱到結句“問何日 是歸年”時,台下聽眾無不動容。
一曲既罷,阿文看看時間不早,繼續走他的回家之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