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是個中國畫家,1980年放棄了上海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的穩定位置,來到美國。到1990年代,他的畫在香港佳士得(CHRISTIE'S)拍賣行拍出了創記錄的價格,他也獲得了藝術家兼實業家的地位。他的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他試圖把他本土的成分跟西方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傳統融合在一起。陳逸飛接受了古典現實主義技法的訓練,古典現實主義技法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傳入中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中國在共產黨政權下與西方的隔離,中國那個時期的藝術沒有受到西方喧囂的現代主義的影響,反而使得現實主義的傳統得以在中國保存下來。中國用它培養運動員的方式培養年輕的有天分的藝術家。陳逸飛獲得了發展他的才能的最佳條件。陳逸飛在20歲時,以他的畫《開創先鋒》而成為中國藝術界的明星。在接下來的10年,他通過史詩般的作品,例如《攻占總統府》,成為國家級的畫家。因為現實主義在中國是唯一得到官方認可的藝術流派,因此他相對於其競爭者的成功更加引人注目。
到1970年代晚期,毛澤東死了,文革平息,陳逸飛不再不加鑑別的歌頌歷史事件。他1979年創作的《從我的空間看歷史》(在中國的名字是名字《踱步》,譯者注),描繪了1910年代和1920年代中國具體的事件,但是表現畫家試圖把他自己與事件相區別,試圖回顧他自己站在哪裡。
1980年,34歲的陳逸飛放棄職位來到紐約。 紐約是當代藝術的中心,現實主義在這裡是被忽視的流派。陳逸飛有抗拒潮流的能力和自信。他畫漂亮的美國的以及中國的音樂家,也畫長江流域草木茂盛的鄉土風景。1983年,他在紐約哈默美術館首次舉辦個人展覽,引起轟動。他的成功向紐約藝術界發出一個清晰的信息:古典現實主義又回來了。
但是,陳逸飛來到紐約的目的不是向藝術權威挑戰。他需要不受阻礙的發揮個人創造願望的自由。他這樣談論他與紐約藝術世界的第一次相遇:“當我獲得了走過美術館門口穿制服的專員的信心,我就因為觀看藝術的自由而興高采烈。”在那裡有明顯的轉變。從在中國表達官方觀點的歷史畫作到他在美國自己選擇主題和風格。在前者中,人像是可以互換的,沒有個人的東西在裡面。後者中,每個個人都獨特的,畫作流溢着感情。
陳逸飛的作品並不能簡單的說是“中國的”或“西方的”。也許他的藝術可以被描述成“多文化的”,不是把一個人局限在他出生的那個族群里的意思,而是融合幾種文化的精華的意思。因此在1987年,陳逸飛受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美國天堂——————赫德森河流派的世界”的大展覽的激發,到河谷地區轉了一圈,在那裡畫了一系列的山水畫。另外一方面,他對於他的國家的自然風光和他成長的城市上海有強烈的感情。他畫寫實的肖像畫,畫印象派的風景畫。他的肖像畫包括使用現代樂器的西方音樂家使用傳統樂器,例如琵琶的中國音樂家,穿着中世紀服飾的歌手,西藏村民,和芭蕾舞演員。他的風景畫既有威尼斯也有他老家浙江省的運河。
陳逸飛怎樣融合中國和西方成分的一個例子是他的作品《虞美人》標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晚歌的題目,表達了一個年輕女子憂傷地沉思默想未來的世事難料。然而這個婦女的形象卻有古代希臘雕塑的穩定結構。另外一個例子是《晚會》(在中國的名字是〈〈潯陽遺韻〉〉,譯者注),刻畫了穿着傳統服裝的樂手,但是卻表達了西方及時行樂的氣氛。不管主題和風格如何,陳逸飛所有作品背後的審美鏈條是對美的信仰。用勞倫斯.吳的話來說,陳逸飛的繪畫“精巧而又高貴,雅致洗鍊而又有英雄氣息。”
如欲進一步探究,請參考:
勞倫斯.吳:〈〈陳逸飛:回顧〉〉(香港,梅花畫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