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帶我把家還 |
送交者: 小放 2006年10月03日09:55:5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
——看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在華盛頓的國慶演出
後來,我多方尋覓,弄到一盤《中國戲曲選》的激光盤,上面有馬蘭、黃新德和韓再芬的黃梅戲唱段,這激光盤的格式是VCD和DVD的前輩,需要專門的設備才能放出來,我買下了,只為了能夠聽到那原汁原味的家鄉調。馬蘭一句“樹上的鳥兒……”,黃新德接一句“路(綠)水青山……”,好一個鄉音,好一個質樸,驚起我江南夢、攙扶我故里行,要的就是這個韻味、要的就是這個心情。 能聽到他們的正宗唱腔已是我的奢侈,能親眼目睹他們的表演便是仙女下凡般的夢想了。不知道是哪件事感動了玉皇大帝,仙女真地來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最近到北美巡迴演出,今年國慶正好到華府,這次演出陣容強大,有黃宗毅、黃新德、吳亞玲蔣建國伉儷、李文……,除了馬蘭和韓再芬,我喜愛的黃梅戲演員差不多都到齊了,他們帶來了正宗的黃梅戲,似乎就是為了成全了我為之心儀已久的夢。 這次他們帶來了四個折子戲,首先表演的是《喜榮歸》和《六尺巷》。前着是傳統戲,後着是新編戲。雖然有蔣建國等名角的演出,但這兩折戲都不能算作黃梅戲的代表戲。《喜榮歸》類似題材在中國其他劇種內多有同類,與錫劇著名的《珍珠塔》的內容大同小異,卻沒有《珍珠塔》的藝術感染力。《六尺巷》的編劇雖不盡人意,但是它卻是發生在安慶桐城的真實故事。說的是“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的張英、張廷玉府與鄰里的糾紛。“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我們家與張家的後人有深厚的友誼,而且在桐城外做了新的鄰居,我一直叫她張阿姨。還好,我們可沒有院牆糾紛,出國前張阿姨來送行,還送了禮物,我至今還沒有還呢。 第三折戲是《天仙配》裡的《路遇》,戲名一報來就贏得滿堂喝彩,觀眾紛紛調整座位,振作起來,對許多人來說,看到了《天仙配》才算欣賞到了黃梅戲。七仙女由吳亞玲扮演,吳亞玲是我喜愛的演員之一,今天的吳亞玲雖然有些歲月不饒人,讓人難免有些心疼,但依然樸實圓潤、韻味醇厚。黃宗毅扮演的土地、余順飾演的董永相繼出場,把演出逐漸推向高潮,黃梅戲的魅力才盡情地表現出來。這才是我的心聲,這才是我的歌聲,這才是我心靈深處的黃梅戲啊。“家舉(住)當陽姓董名雲(永)……”,“爹爹在四(世)對我學(說)過,……”,那字正腔圓的安徽調早已把我帶到了黃梅戲的聖地,我的老家——安慶。 我想迎着揚子江的習習晚風,聆聽鎮風塔的風鈴聲;我想踏走在四牌樓的石階上,感受宜城文化和商業中心的脈搏;我想用荷葉裹一張大餅包油條,品嘗一頓最家常的早餐;我想開一瓶胡玉美的豆瓣醬,回味那特有的油香;我想訪看楊家山的舊宅,重溫兒時的溫馨;我想跪倒在奶奶的墳前,磕幾個重重的響頭,再燒一柱高香、點一掛鞭炮,寄託我無限的思念。當余順唱到“滿腹憂愁嘆不盡,……”,我已經淚流滿面不能制己了! 在國外,我看過國內劇團表演的雜技,他們險象環生的表演把洋人看得目瞪口呆,我感到自豪;我看過國內劇團表演的京劇,那美倫美奐的服飾和唱腔,折射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我感到驕傲;我還看過國內兒童劇團的孩子們的表演,讓我感到祖國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機。只有這黃梅戲呀,操着家鄉的口音、透着故土的芳香,就像四鄰八舍的百姓給你述說着熟悉的故事,不能不讓我思念父老、不能不讓情回故里。 黃梅戲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平民的鄉土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融合提煉發展起來的,起源於黃梅縣,故名。現在的黃梅縣雖然歸在湖北,但實際上遠離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地理上更靠近當時的大都市安慶和九江,歷史上與江西和安徽有着更密切的聯繫,語言也更接近皖贛,它的隸屬在皖贛鄂間幾經變遷。隸屬是形式,文化經濟的往來才是最重要的,把黃梅說成是安慶九江的農村地區並不過分。黃梅容易鬧水災,逃荒的災民就把黃梅調帶到了以安慶、九江為中心的皖西、贛北一帶。到清代,黃梅戲在宿松、望江、石牌、懷寧一帶的安慶農村地區已經相當流行,“揀得新茶綺綠窗,下河調子賽無雙。如何不作江南曲,都作黃梅縣裡腔。”,正是當時的寫照。黃梅戲裡的許多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傳統黃梅戲《小辭店》情節就發生在三河鎮,《打豬草》據說也是真事,發生在宿松。當時的黃梅調還遠沒有形成一個劇種,要進一步發展就得進入都市。黃梅戲的老前輩丁老泉為首的戲班子首先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只在農村演出的歷史,成為獨具安慶地方特色的民間戲種。 安慶是什麼地方?是個人傑地靈、能讓你飛黃騰達的地方,進入了安慶市就能走向全國。京劇就是從安慶發源發跡的。明代末年青陽腔流傳到安慶,與樅陽的亂彈腔結合,形成了石牌腔。到清康熙年間,安慶成為安徽省會,石牌腔發展成徽腔徽劇。乾隆年間更有“四大徽班”進京。道光年間,安慶潛山出了個徽班領袖程長庚,他融合徽劇、漢劇、崑劇的唱腔發展成了今天的國劇。大老闆程長庚,安慶人,現代京劇的祖宗。安慶還是統領中國文壇200多年的清代“桐城派”文學誕生地,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此外,安慶是清末洋務運動、近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源頭,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曾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機動船,安徽省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家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均誕生在安慶。當丁老先生把黃梅戲帶進了安慶,就為黃梅戲走向全國打下了一個稧子。丁老先生演的《何氏勸姑》至今仍為安慶老人津津樂道,據說《天仙配》第一次搬上銀幕時,裡面的《槐蔭樹做媒》唱段就是丁老六唱的,土地神是丁老的兒子演的。文革後,電影《天仙配》重新上映,我當時還小,對黃梅戲所知甚少,但對開口講話的槐蔭樹卻留下了深刻印象。 進入了安慶的黃梅戲,隨着嚴鳳英的出現,成為全國的大戲種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嚴鳳英原名鴻六,12歲從師嚴雲高學唱黃梅戲,在樅陽、桐城一帶演出。之後,又得丁老六指點。小鴻六代替他人出演《小辭店》裡的劉鳳英而一炮走紅,遂以劇中人物改名嚴鳳英。1952年,嚴鳳英的《打豬草》在上海演出,是黃梅戲走向全國的重要戰役,黃梅戲由於她的精湛獻藝而聲名鵲起,享譽大江南北,激起極大反響。1955年,安徽省安慶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銀幕,嚴鳳英擔綱主演,更使黃梅戲名噪海內外,黃梅戲因此也確定了它在全國五大劇種中的地位。“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喚起多少夫妻恩愛;“上無片瓦不怪你,下無寸土自己情願的”,成全多少俊男靚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傾倒神州大地,街頭巷尾傳唱不衰,至今餘響不絕。 當嚴鳳英在安慶城裡唱紅的時候,安慶也就區區幾萬人口,大家都是鄰里鄉親,互相都有着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如果你說你住在樅陽門,人們會說“你是方家的人吧?”,如果你說你姓陳,人們會問“那陳定一是你麼人?”。安慶人說起嚴鳳英就透着這種親切,我小時候常聽老人講“嚴鳳英這伢子小時候可憐囉,吃過多少苦喲”,“這丫頭聰明咧,六歲就能唱《蕎麥記》了”,就像在說一個鄰居女孩。 安慶人厚道,黃梅調是在安慶成為大戲的,但吃水不玩掘井人,仍執着地稱她為黃梅戲。不像京城人世故圓滑,一叫京劇,似乎斷了與安慶千絲萬縷的聯繫。安慶是把黃梅戲視為生命的,當黃梅戲作為安徽的省劇而連根拔往合肥的時候,傷了多少安慶人的心。當然,傷安慶人心的不僅僅是黃梅戲,執政者當年一句話,把省會遷到比安慶落後得多的合肥,就已經讓安慶人慾哭無淚了,改寫了安慶發展史,使得她在安徽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從省會降為地級市。連當時安徽唯一的大學--安徽大學也被遷往合肥。厚道的安慶人得罪誰了。 黃梅戲,你是山野吹來的風,帶着泥土的芳香,載着質樸的清新,托着鄉親的問候,透着故鄉的親切。黃梅戲裡有陽春白雪,更多的卻是下里巴人;黃梅戲裡有才子佳人,更多的卻是左鄰右舍。我喜愛黃梅調,只因她樸實無華、啟口輕圓、朗朗上口,小百姓也能哼唱;我喜愛黃梅戲,只因她用老百姓的語言說老百姓的家常,充滿了世俗俚趣,又“妹妹哥哥”風情萬種。《打豬草》裡“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豬草,昨天起晚了,今天要趕早”,好一個地道淳樸的鄉下姑娘。《小辭店》裡,“哥哥你轉回家,恩愛夫妻到白頭,百分情意給她九十九,留下一分解我憂愁”,好一段真情的纏綿。 這次黃新德和李文帶來的《戲牡丹》詼諧幽默而逗樂,用一個喜聞樂道的時尚話說,那是一劇舞台小品。黃新德以在後台唱“閒散仙人游凡塵,誰人識我呂洞賓”開場,人沒有出台,我就被他那熟悉聲音所折服了,他是我喜愛的嚴鳳英、王少舫之後的黃梅戲第二代代表人物,這次他演戲中的反角——無理取鬧的仙人呂洞賓。呂洞賓是傳說中上八洞神仙里的人物,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這折戲卻別出心裁,讓呂洞賓在一個小老百姓手裡出盡洋像。呂洞賓亂點怪藥、故意刁難,最後卻反遭聰敏過人的白牡丹的戲弄。在這齣戲中,黃新德與李文機智的對唱引人入勝,妙趣橫生。一個嗓音清脆甜美、明快真摯,一個回味悠長、剛柔相濟,他們一投足、一甩袖、一轉身都有十分的功夫,讓我過足了戲癮,又忍俊不禁。 在華府演出後,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還將繼續在北美巡迴演出。感謝你們,老鄉,不僅帶來了精湛的藝術,也讓我神遊了生我的故鄉。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淑女蟲:香 (七) | |
2005: | 鹹菜太貴:嫁人就要嫁給識貨的人 | |
2004: | 過年 | |
2004: | 忍痛割捨反覆無常的婚外戀 | |
2003: | 魅力女神的悲劇人生——瑪麗蓮·夢露 | |
2003: | 四十歲的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