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里子:從統計數字看美國的未來
古人憑藉占卜預測未來,今人叱之為迷信。可今人並非沒有預測未來的願望,不僅有,而且與古人一樣強烈,只是不再占卜而已。那麼,今人日憑藉什麼?曰:憑藉統計。比如,美國每逢大選,執政與在野兩黨,以及新聞媒體都少不得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民意調差。其目的,無非是希望憑藉統計數字預測選舉的結果。
未來並不限於總統選舉,民意調查活動自然也就不限於選舉年。去年9月6日至10月2日,美國獨立新聞製作公司 MacNeil/Lehrer Productions 以“下一代”為主題,對18至25歲、稱之為Y-代的美國青年人進行了一番調查。主辦者在分析了統計數字之後,認為代表美國未來的這一代,在政治觀點、社會取向,以及人生目標等等諸方面,皆與其父母那一代迥然不同。理由如次:
1) 81%以發財、51%以成名為其生活目標。
相比之下,1967年的大學生有將近86%認為樹立有意義的人生觀才是人生的目的,視錢財重要者不足42%。
2) 67%認為移民有益於美國社會發展,25%歡迎增加移民。
相比之下,在41至60歲的人群中,僅47%認為移民有利美國社會。在25歲以上的人群中,僅16%支持增加移民。
3) 47%贊同、46%反對同性婚姻。
相比之下,25歲以上的人群反對與支持同性婚姻者,分別占64%與30%。
4) 48%認同民主黨,35%認同共和黨。
親民主黨的傾向遠遠高於25歲以上群體。
柞里子以為這樣的分析固然不為無理,卻也不盡然。首先,追逐名利恐怕是人的共性。Y-代美國人的態度並不見得有什麼特別,或預示什麼轉變。柞里子在《美國文化八大特徵》(http://blog.creaders.net/zuolizi/user_blog_diary.php?did=1507)一文中指出:“向錢看”為美國文化的首要特徵。MacNeil/Lehrer Productions的統計結果,恰好證實柞里子的判斷。至於1967年的不同結果,柞里子以為應當視之為特例而不是常規,因當時越戰正激,大學生是抓丁的對象,生死未卜,故未遑追逐名利,如此而已,並非淡忘名利。
年輕人較上一代支持移民與同性婚姻,可能說明反歧視的教育有成效。如此,則可喜。不過,也極可能只是反映了“年輕人”的特徵。一旦不再年輕,焉知不轉向保守?當年的“嘻皮士”,如今大都成為社會保守勢力之中堅,正前車之鑑,不可不察。
至於親民主黨的傾向,既有81%以發財致富為人生目標,其為“年輕人”的特徵,當無可置疑。共和黨遠較民主黨親商,Y-代一旦步入社會,想必會反戈一擊,棄民主黨棄弊履,轉而投入共和黨的懷抱。
總之,依以柞里子之見,這次民意調查並未能顯示任何可憑藉之以預測美國未來的徵兆。勉強據以預測,其結果不會比古人占卜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