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毛拉下神壇,堅決徹底
把毛主席拉下神壇,這個說法在大陸早就有了。不過能在大陸發表的文章,絕大多數不過是隔靴搔癢地批評一下毛在49年以後的一些做法。而張戎女士的這部《毛:鮮為人知的故事》,對毛的否定之乾淨徹底,連很多西方人的著作都要相形見拙。
全書緊緊圍繞着一個中心思想:毛是個大壞蛋,他的一切行為都出於自私的目的,他的政治史是、也只是一部權力鬥爭史。很多黨史里對毛的結論,在張戎的著作中都被無情的否定。
在介紹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時,一般的傳記會突出毛是農民的兒子。可是張戎在書裡指出,毛一點也不喜歡體力勞動,“一旦脫離了農民生活,他就再也不做了”。連毛澤東自己都說,他是帶着對貧苦農民的不平離開家鄉的。但是張戎經過仔細考證,認為毛在當時心裏面裝的根本就不是農民,倒是經常為自己艱苦的學生生活發牢騷。
毛澤東的第一次婚姻是包辦婚姻,與當時很多男人一樣,毛對元配妻子毫無感情。一般的毛傳就說毛主席從小就渴望衝破封建牢籠,張著則強調毛對前妻的鐵石心腸。
毛離開家鄉後,到省城長沙漂流。他曾經入伍當兵,因受不了艱苦的生活而很快溜號了。毛後來選擇了湖南第一師範,主要是因為師範學校不收學費。
年青毛澤東在德國人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旁邊也讀書筆記探討道德問題,張戎從這些筆記中發掘出了指導毛今後一生的思想根源:自私、隨心所欲、不承認對別人的責任與義務、只重現世而不在乎來生,等等。
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已經接觸了共產主義的毛澤東,因為懶得學法語,也不想做苦工,就沒有趕時髦到法國去勤工儉學。他又漂流到了北京。在北京挨餓受凍,又受到文化名人的冷落,於是只北漂了半年就借錢南下上海了。在上海轉了一圈,只得又回湖南,當起了小學教員。
順便提一句,毛在剛出道時非常不得志,與他的適應能力也有關係。他的語言能力差,家鄉口音終生不改,在北京上海怎麼能混?(張戎的書裡沒有明白點出這一層,我替她說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