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山茶、玫瑰、中越邊境戰爭
送交者: 野坡 2002年10月20日00:55:2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二十年前,當部隊走向中越邊境戰爭的戰場時,跟著戰士們行進的是一支同“一條大河波浪寬……”一樣風靡全國的抒情歌曲:

“再見吧,媽媽。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行裝已背好,部隊要出發。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看山茶含苞待發,怎能讓豺狼踐踏。如果我在戰鬥中光榮犧牲,你會看到美麗的茶花,山茶花會陪伴著媽媽。”部隊凱旋了,帶著成千上萬朵山茶花。

這一片白燦燦的花,在老山、法卡山、者陰山後的陵園裡,在友誼關外的荒山野坡上,遙遙千里萬里,陪伴著無數淚難盡思念難斷的母親們,一陪就是二十年。

96年的聖誕夜,我看到那束帶著無盡情義的玫瑰。

  那夜,我陪朋友觀華盛頓夜景,從林肯紀念堂走向白宮。越戰紀念碑前,正步走來全身戎裝的老兵,他槍套中沒有手槍,刀鞘中沒有匕首,彈盒中沒有實彈,但他手中那幾支花束嬌艷欲滴與他木然悲悵的眼神形成強烈的反差。夜色中,他在一個又一個刻在碑上的姓名前停下,立正向右轉,抽出一支玫瑰,放在碑前,敬禮,然後摘下手套,手指細細地撫摸著那冰涼的但刻在他心頭的字母,低著頭,嘴角一抽一抽的。我不知道他在念叨些什麼,但我的眼中湧上一陣潮意……。

  母親思念愛子,軍人難忘戰友。我想起了解放軍39軍115師343團2營4連副班長劉岩。50年前的12月15日,總攻天津的前夜,劉岩所屬排是尖刀排,他們班是突擊班,那些18、9歲20出頭的大小伙子們約定:“咱們留句話吧,勝利了,咱們都活著就到城裡小飯館喝一頓酒,慶賀慶賀;要是都死了,咱們手拉著手去見馬克思。要是誰活著,那就辛苦點,每年的今天都到這裡來看看我們,給口酒解解饞,點支煙過過癮。”

  天津戰役結束後,在39軍南下的隊伍中,突擊班乃至整個尖刀排只剩劉岩一個人了。從那以後,在清明,在12月15日天津總攻紀念日,在當年突破口建成的虹橋烈士陵園,在39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前,總有一人拿出兩瓶酒,放好酒杯,一一斟滿,輕輕地灑在前……。

  1992年,劉岩老了,在紀念碑前,他怎麼用力也打不開酒瓶了,那四個祭酒的酒杯也打破了三個,他在石階上敲破了瓶嘴,碎片割破了他的手指,鮮血和烈酒一起滲入了戰友們長眠的土地。這次,《39軍征戰紀實》的作者之一李人毅錄下了老軍人的喃喃自語:“明年你們不把我叫去,我還來看你們,可我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了,手也發抖了,酒杯也端不住了。”

沒在部隊幹過的朋友們可能難以體會這種生者對死者的感情,這種執著的感情從士兵、班排長,一直到團長、師長、軍長,難有例外。

  1952年,志願軍38軍114師342團2營5連撤出岩月山主峰陣地,由於情況危急,部隊沒能掩埋陣亡戰友。在團政委王丕禮的親自督陣下,當夜,2營4連重新殺回岩月山主峰,一邊拼死阻擊敵人,一邊草草掩埋戰友的遺體,當他們默默地為戰友添好最後一鍬土,再次撤下岩月山時,天近破曉,那是52年農曆春節──國內萬家爆竹迎新辭舊之時。然而,志願軍沒再能回到岩月山。1952年2月16日凌晨,當39軍軍長吳信泉帶領他的部隊趁著漫天鵝毛大雪撤出砥平里時,他在風雪中久久了望南方,淚流不已。因形勢危急,那些陣亡將士的遺體未能搶回而深留敵後,將軍為此痛疚幾十年。

四十年過去了,在將軍快走完他身經百戰的戎馬生涯的時候,一則電視新聞牽動了他的心:南韓在砥平里一帶建築施工之中,挖掘到十幾具屍體,經辨認,這些死者生前均系中國人民志願軍39軍戰士……,根據停戰協議條款,這些遺體將交還三八線以北,由朝中一方安葬。這則新聞使80高齡的老將軍激動不已,淚滿衣襟。可能他會堅信這些將士的英靈回到故土會得到安寧,這樣當他離開這個世界時,他的內疚或許能減輕幾許幾分。

  我常納悶,這些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共產黨人,怎麼也會有這種上窮碧綠下落黃泉的思路。難道他們真會相信那些在黃泉之下冥冥之中的戰友們能喝上一口劉岩祭灑在墓地上的燒酒而解饞、真能感受到吳信泉幾十年如一日刻骨銘心的內疚?

  我倒是真希望有這麼一個上帝老兒,能給人們安排一個地方,無論在天堂還是地獄,哪怕只是一天甚至一個時辰。在那裡,在砥平里被打“光”了的39軍115師343團2營的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和戰士們,圍住吳信泉,都伸出手來,高興地喊,“軍長,軍長!”軍長淚流滿面,撫摸著跟著他雄赳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跨過漢江的戰士們的肩頭:“我對不起大家,對不起家……。”在那裡,突擊班的戰友們輪著擁抱劉岩,“副班長,謝謝,太謝謝了,你的酒過癮,你的煙解饞!”劉岩激動地握住他們的手,“大家約定的,大家約定的……。”

  遺憾的是,這只是生者的一廂情願。遺憾的是,當死者與岩月山、喜馬拉雅山、老山法卡山者陰山化為一體時,他們不再會感覺到那煙、那酒、那份苦苦思念──戰友間的情義深長。然而死者也是幸運的,他們不再會感受到人間的世態炎涼。

  我記得十多年前唱遍大江南北,唱到了太平洋彼岸的那支歌,歌曲作者寫出了戰士的情懷和愛:

  “也許我的眼睛不再睜開,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也許我長眠不再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脈?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我理解戰士的情懷,我們都相信在中越邊境崇山峻岭的泥土之中有戰士的熱血和他們所付出的愛。然而,我不能理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2月14日刊載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1978-1998),其中所列1979年的大事,有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有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停止對大小金門的炮擊;有中美建交;有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有李先念“關於國民經濟調整問題”的講話;有政協五屆二次會議;有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批准寶鋼建設……,有這有那,唯獨沒有那場帶著“血染風采”的戰爭,一個字也沒有!我不能相信在總書記心中,這場打得驚天動地的戰爭不值得一談,連“討論批准寶鋼建設”都不如。我不能相信在軍委主席的眼裡那成千上萬條年輕的生命只是隨風而去的山茶花一片。

  對於20年前參加此役的中國軍人來說,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大事記”對死者不義,於生者不公。

  然而除了中共中央的文獻研究部門,人們並沒有忘記那沉默的情懷、那化成的山脈、那含苞待發的山茶和那如歌如泣的血染風采。人們並沒有忘記在共和國土壤中戰士們付出的愛。青島日報社主辦的“讀報參考”以本刊特輯的形式刊載了“1978年-1998年:20年中國備忘錄”,在1979年的欄目中列上了中越邊境戰爭。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朱宗玉等人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事件人物”中,在1979年的欄目中列上了中越邊境戰爭。我相信這樣的文獻和備忘錄還會有很多很多……。 

今年的農曆春節──2月16日是二十年前中越邊境戰爭打響的前夜。那些當年在戰鬥中衝鋒陷陣受傷致殘的殘廢軍人都已告別了青春,那些靠山茶花陪伴的母親也年近古稀。聽在部隊的朋友說,他(她)們中的不少人生活的很艱難,民政部門的撫恤金遠不如交通事故的賠償。我在想,劉岩能每年帶上兩瓶酒千里迢迢從武漢到天津去祭奠他的戰友,在海外那些曾經穿過國防綠(或者有父兄在部隊幹過)的朋友們,能不能少抽幾包煙或少喝幾罐啤酒,捐個七塊八塊十塊二十塊美金的,湊一湊,找個途徑(如烽火神網),每年資助個幾戶、十幾戶或幾十戶溫飽尚難解決的殘廢軍人和烈屬過春節過冬,盡我們一點菲薄的心意。

  國內的網友,你能不能在今年春節幫著在電台點一支歌,獻給在中越邊境戰爭中壯烈捐軀的烈士、英勇負傷的殘廢軍人以及他們的親屬。點那支由陳哲作詞、蘇越作曲的“熱血頌”:當你離開生長的地方夢中回望,可曾夢見河邊那棵亭亭的白楊?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思念你的何止是那親爹親娘。你奔向遠方,帶著親人的希望。你奔向遠方,帶著火熱的衷腸。最艱苦的地方總有那戰士的剛強,勇士的肩頭肩負著多少人心頭的崇仰。誰不知道生命的可貴?誰沒有幸福渴望?你默默無聞的足跡寫下不朽的篇章你和我們同在,把美好未來開創。你是國魂是軍魂,你是中華的鐵骨脊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