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文化融合與生活的缺憾
送交者: 周峰 2002年11月03日01:43:1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文化融合與生活的缺憾

周峰

我是一位中國人,接觸了比較多的源自中國的文化;同時我也是一位科學研究者,不僅長時間的從事科學研究活動,而且也有很長時間在西方國家生活的經歷,因此我也可以說接觸了許多源自西方的文化。閒暇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做,就喜歡比較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和類似的地方。今天我就這些簡略地談一下。

中國文化的人文部份是極其寶貴的。我覺得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且歷史悠久,在這個過程中協調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必定會積累豐富的經驗。回顧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先秦的諸子百家,特別是後來成了主流文化的儒釋道文化給了中國人很大非常深刻的影響。比如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主張的”五達道“”三崇德“和”九經“體系。也就是常講的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這些大多是要求人們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塑造”本本份份“的社會公民。按現在的話講就是尊紀守法的好公民。這確實是很有進步意義。不好的就是不倡導”競爭“,迴避人之欲望。乃至於到了宋明理學興起的時期,發展成了滅人慾,興天理。同樣具有進步意義的是道家文化之中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它要求人們不可”妄為“,不可”縱慾”,要自覺尊重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這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下都對人處理欲望和資源,自我和族群關係有幫助。所以在過去的中國雖然也有兵荒馬亂的年代,但絕對不乏興隆盛世的存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熙盛世等等。這些和文化和人文哲學功不可沒。而對比所對應的西方世界,卻是處於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說文化這東西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絕然不低於科學技術。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人文科學的重要性體現的非常明顯。當然這不就等於在說科學技術不重要,實際上人現在的人們習慣藉助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來討論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所以更多的是看到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提高所起的直接作用,而忽略了人文,哲學思想的重要作用。其實如果用馬克思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這一主要社會矛盾的觀點來看,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正好體現的是一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協調,也就是通過人文科學來適應一個特定社會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發展之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能顧此失彼的,兩者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完全可以通過現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來理解。簡單地說,如果西方社會不經過文藝復興,使人權,平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主導社會的話,那自然科學技術也很難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現在大家所公認的是現代科學(主要是指現代自然科學)發祥於西方,而且當時的 資產階級人文哲學也逐掙脫了宗教文化桎酷的束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文科學呼喚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在自然科學發展成相對完整的體系之後,又進一步服從了科學原則的指導和滲入。所以這樣的人類社會給人的感覺比較穩妥,實際上更少了不確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就更加“按步就班”了。自然科學原則指導下的人文科學的進步反過來使法制建設得變得可能了。完善的法制建使西方人相對中國人來講,生活更加“本份”和“按步就班”得多,而且相對而言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事實求是的講,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尊紀守法的公民在對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是東西方社會所追求的目標。所不同的是,傳統的中國文化要求人之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也就是要求人們從內在的自我開始進行“社會化”,而外在的約束機制並不是特別強。

所以如果你能滿足要求,你就是“君子”,就是“聖賢”,反之就是“小人”等等。君子,聖賢人人敬仰,小人就要遭人唾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主導下的是非判斷和獎罰機制。當然了 如果有作奸犯科的,那就輪到有司衙門加以查辦,但這就必然需要人們的一種主觀判斷在裡面了,因此也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

在西方社會,這種輿論和道義上的監督就不起什麼太大的作用了。西方人以實施法制為主,而法制又遵循“無罪推論”的原則。也就是說即使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而且目標已經鎖定。但是還是要用證據來說話的。有證據,哪行,法辦!沒有證據,就是這人辦的,也就當是無罪的。。所以這相對道德,輿論,法制這樣的多重機制,單一的法制和“無罪推論”這樣的重證據的獎懲機制其實相對的要“寬鬆”的多。

在這裡我不想過多闡述這些機制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我只想談論一下這兩種文化主導的社會給人生活的一些感受。 我覺得如果比較東西方人的飲食和購物心理就很能說明問題。西方人做飯的時候更看重的是食物的營養。他們並不象中國人那樣特別看重“色,香,味,形”這些比較感官的方面。因此西方人烹調時,特別是在選料時十分留意所選材料的營養成份,比如綠色蔬菜含維生素,和植物纖維,於是為了獲得這些營養成份,西方人就學會了製造“色拉”,也就是“生伴菜”。一般不會特意地去把這些蔬菜過火爆炒。在大多數西方人的餐桌上,食物可以有肉食,可以有蔬菜,可以有穀物製品或者水果和酒水。但這些東西多半是“水火不容”的,也就是肉食就是肉食,大塊咄嘰,蔬菜通常也是新鮮的蔬菜,就生吃等等。西方人的食品包裝上一般都會把一種商品的營養成份八九不離十地標識出來,含多少維生素,含多少碳水化合物,含多少蛋白質,含多少礦物質等。然後也標識出這些營養成份對於每個人,不同狀況的人的日需要量等等。這樣西方人就可以進行“配餐”了。也就是把各種各樣的營養成份加在一起近似等於一個人每天的需要量就行了。

說到這裡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位博士生因為工作錯過了晚飯的時間。其實大家都覺得餓了,可因為是在工作沒有地方去吃飯,結果那位學生就拿出一些糖葡萄來說讓我們補充一些能量吧。 於是我和他就來了點葡萄糖溶液,解提高了一下血糖水平。其實提高一下血糖水平並不能解決飢餓感,因為飢餓感的控制和血糖水平的控制並不是一碼事兒嗎!血糖可以通過補充葡萄糖的辦法加以緩解,但是根本不能給人那種“飽腹感”!那你還是覺得“ “飢餓”呀!所以我就不得不回家去吃飯,而這位學生就可以忍受。因為他認為他的血糖已經得到了補充。

因此,我總覺得科學在給西方人一種”合理性“之外,也已經使西方人的生活變得很”機械“了。機械的生活會使人獲得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難怪在西方這樣被科學滲透的社會裡,傳媒和娛樂媒體還經常來些神哪,鬼的故事或者傳說的“調味品 ”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