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時代的快樂與恐懼
--《同居筆記》引發爭議
作者: 夏菁岑
近日,上海著名的自由撰稿人於是的新書《同居筆記》即將出版的消息成為傳媒的熱點,也成為許多的都市青年人或者所謂的同居一族期待中的讀物。這本書因為觸及了現時代的敏感問題必將成為今年的暢銷書。
一對陌生男女,在同一屋檐下起居生活,這是房產出租新時尚:異性合租一
套房。儘管異性合租者在整個白領公寓中占的比率僅為5%左右,但上海社區服務
中心曾對預約登記的近4000名白領作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與人合租
的達95%,其中有超過85%的人表示,能夠接受與比較談得來的異性同事、好友合
租。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異性合租正在成為一種新現象。有人說,異性
合租同居為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增添了一些人性的色彩。但更多的人抱着懷疑的
心態在冷眼旁觀——
“別把這事想得太複雜,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劉瑩對記者說。在廣告公
司上班的劉瑩與同事小孫合租這套單元房已經快兩年了。在公司,兩人算是比較
熟的朋友,在回到住處後,兩個人各自做飯吃飯,在自己的房間裡看電視、看書,
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並不多。開始時都有些不習慣,但很快就適應了。“回到家,
我們其實就是房客跟房客的關係,彼此也能幫幫忙,但僅此而已。”
網絡同居
“網絡情緣,同居時代,就從你我開始!”下面打着一行小字:“浪跡三十
年孤單寂寞的日子,想在南方熱土叢林紮根,好想有個紅顏知己與自己共同探索
人生。有意請電×××。”每期的左下角均有兩行小字:“如果你願意,你就是
下一個……請聯繫××”
網絡虛擬同居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銀髮族”同居
怕再婚後引起財產糾紛,76歲的李老漢與70歲的張老太同居已有兩年仍沒領
結婚證,像他們這樣同居的老年人在時下可真不少。
據了解,大多數未婚同居的老年人並不是趕“未婚同居的潮流”,而是出於
無奈。一位家住虹口區的老人對記者說,他本想領個結婚證,可子女一直不同意,
只好湊合着過。
據老齡委有關人士介紹,因財產問題未婚同居已成為近年來老年生活中最突
出的一種現象。
“試婚”同居
“若因性格不合,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分手時,另一方應本着好聚好散的態度,
和氣分手,不准做出傷害性的言行。”“雙方應共同朝着結婚的目標邁進。若有
一天雙方有緣結婚時,協議另訂。”
這是一份試婚同居協議。
同居,未婚男女雙方不履行任何法律手續,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這種新的
生活方式已經在相當一部分年輕人中存在着。在最近的一份關於同居的調查中,
記者看到:在參加的10538人中,46.75%的人認為同居有益婚姻,非常贊同。46.
70%的人認為可以理解,但不接受,只有6.56%的人認為有害無益,堅決反對。無
疑,年輕人的婚前同居觀念已形成了對傳統婚姻制度的衝擊和挑戰……
但同樣有權威資料顯示:
第一:尚無任何證據表明同居關係或“試婚”會帶來牢固的婚姻;相反,統
計資料表明,婚前同居更容易導致婚後離異;實際上,美國60年代以來的離婚率
上升是與同居關係盛行同時並舉的。
第二:認為可以從同居關係中學到良好的婚姻調適經驗,那是不符合實際的
幻想。事實上,一個人經歷的同居關係越多,就越容易選擇同居而不是選擇婚姻。
第三:同居關係越長,永不結婚的可能性越大。
第四:同居關係本身的破裂率比婚姻關係的破裂率更高。
至於那些純粹是為了滿足暫時性慾望而同居的男女,根本沒有結婚的打算,
其同居關係破裂得更快。連續的同居成“癮”,對婚姻就淡漠了。
習慣於同居生活方式、尋求最大限度的個人自由和享樂的人,日後越來越難
以進入婚姻這座“圍城”了。
非婚或離異後同居
有調查顯示:離異後的中年人,雙方對再婚謹慎有加,故該人群中,以同居
的形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占了相當部分。
另外,在農村,一些地方的人們法律意識淡薄,只承認婚禮慶典,不在乎法
律登記,因此非婚同居的也大有人在。大學生“同居”
據了解,現在,高校對大學生同居的態度仍然是“不准”。學生守則明確規
定:學生公寓不准留宿異性,更不用說准許同居了。
但某高校對1998級20名男女大學生同居現象的調查顯示,12人認為“同居是
個人的權利,不存在什麼對錯”;10人認為很新潮,能接受;6人承認自己已加入
“同居”行列;5人不贊成“同居”,認為很難接受。
在西部某城南郊的文化城,大專院校鱗次櫛比,附近居民房屋頗多,在這裡
租住的98%以上都是大學生“小夫妻”,村民都習慣地叫這些村為“大學生夫妻部
落”,他們則笑稱自己的“同居生活”為“互助組”。
“二爺”、“二奶”婚外同居
這種關係,就是有配偶者又與他人婚外同居。婚外同居又分為以夫妻名義共
同生活,和不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前者構成重婚,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後者
應當依法追究其民事責任。
此類同居非同小可,事實上已構成兩個家庭。悍然挑戰“一夫一妻”制,危
害性較大。道德上不予以同情,法律上更將予以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