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紀行
受四川省衛生廳的委派,我和綿陽中心醫院的兩位醫務人員於2001年9月15日踏上了雪域高原,在這片神奇而令人嚮往土地上生活了三個月,親身體驗了藏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出發:在成都,有位多次進藏的醫藥代表給我們描繪地西藏是那樣的美麗和令人遐想:藍天下,青青的草原上綴滿鮮花,悠閒的牛羊,悠閒的牧人,讓你流連忘返。但是另外一個聲音又告訴我們:高原反應,將讓你寸步難行;生活習慣的巨大反差,會使你欲哭無淚。在這種矛盾心情的支配下,我們忐忑不安,輾轉反側,其中一位進藏前一晚“激動”得徹夜難眠。早上7點,穿着襯衣的我們登上了飛往昌都的飛機。滑行、起飛,飛機在雲端平穩的飛行。望着弦窗外棉花團般的白雲和翠綠色的大地,我們繃緊的心弦漸漸放鬆。隨着機翼下大地的由平原而丘陵終致莽莽群山,景色也由綠變黃,四平八穩的飛機這時也像一張樹葉漂浮在海嘯連天的汪洋大海中一樣,隨着空氣湍流而上下顛簸,搖擺不定,儘管空中小姐安慰我們說這是因為這條航線氣象條件複雜,氣流產生的正常現象。但是大家仍緊緊地靠在座椅背上,大氣也不敢出一聲,機艙內死一般的寂靜。
昌都機場位於邦達草原上,創下了三個世界之最,即海拔最高的機場—海拔4300多米;跑道最長的機場—跑道長10公里;離城市最遠的機場—離昌都120多公里。
飛機靜靜地停在跑道盡頭,上面提到的那位同行卻因懼怕高原反應而不敢走出機門。驕陽高照的九月,邦達機場卻是寒風呼呼,不得不穿上羊毛衫再套上外套,使你頓時領悟了迥異於內地的高原自然氣候。
儘管天還是像夏天那樣藍得沒有一絲雲彩,邦達草原早已失去了夏日的嫵媚,青色的草原已變成淺黃,花兒也羞答答地躲到草腳下。此時的草原,像脫去盛妝已步入中年的婦女,額上雖有幾許皺紋,但仍有幾分少女的艷麗。草原上是那樣的安詳、靜謐,連高原之舟—氂牛也停止了吃草。遠處群山連綿,像奔馳的馬群,少數山頭此時還戴着厚厚的積雪形成的白帽子。
翻過海拔5474米的浪拉山口,公路進入盤山繞行路段。柏油公路像一條沾上墨汁的皮鞭抽在一個頹頭巨漢身上留下的印記,盤旋纏繞,七彎八拐。有人形容貴州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我形容昌都的公路是“路無三尺直,上坡又轉彎”。在離昌都城約30公里處的公路旁懸崖上,可見兩個半清晰的“大腳印”,最長的一個腳印約有1。5尺其右後方另有一較小的腳印長約1尺。據專家考證,為1億五千年前有脊椎動物所留下。
昌都:昌都地區位於西藏東部,南北寬445公里,東西長約527公里。整個地區處於橫斷山脈、三江流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東與四川省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省迪慶州接壤,北與青海玉樹州交界;幅員1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轄11個縣,總人口接近60萬,約占西藏人口的1/4,居住着藏、漢、回、納西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98%,以農牧業為主。
昌都是唯一經過戰爭洗禮的西藏地區城市,四面群山環抱,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城市人口約5萬餘人。城區被呈“Y”字形的三條河流分為三片,四川壩是地區所在地,雲南壩為昌都縣所在地,人民醫院所在的馬草壩為新區。近年來內地援藏力度明顯加大,市內略上檔次的建築隨處可見內地援藏的痕跡,如中央電視台報道過的具有典型的西藏民族特色的昌慶街,是重慶援建的;昌津橋是天津援建。當然,四川橋、海南路、昌都深圳急救中心等可想而知是誰援建的了。市內商戶鱗次櫛比,但商鋪小且以內地商人為主,最大的一間商鋪約有100平方米左右。
昌都市內的三條大河,水流湍急,水清見底。瀾滄江由昂曲河與扎曲河在市中心匯聚而成,目前在兩河會合處正在建源頭廣場。在藏語中瀾滄江的意思是“女人的眼淚”,
據說文成公主進藏時,走了一年多才到達昌都,公主回想到一路的艱辛,前途的艱險,不由得淚下如雨,於是沖刷出了瀾滄江。
我所在的人民醫院,是西藏第一所正規的、建院最早的醫院。約200張床位,300名職工,年收入約400多萬。據說在三年前年收入僅有4-5萬元,因為當時全是免費治療。醫院的管理有點內地七八十年代的味道,每周二四下午分別是政治和業務學習的時間,書記是醫院的法人代表,一切行動聽黨指揮。
民俗與宗教:雖然只在昌都三個月,屬走馬觀花的性質,但對當地風土民俗略有了解。昌都藏族男子自稱為康巴漢子,豪放耿直,喜飲酒高歌。醫院小車師傅稱曾三人一次喝了三瓶綠豆大曲外加三件啤酒。藏人聚會,敬酒前先唱一首歌,然後客人淺飲一口,滿上後再淺飲一口,又滿上才一飲而盡,謂之三口一杯。
部分藏區仍保留有一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風俗,如所有弟兄合娶一個老婆,問其原因,既非經濟不濟,也非女人太少,他們認為這是兄弟和睦,家庭幸福的表現。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不願進廁所方便,不管有人沒人,有那個意思就行那種事,即使昌都這樣的地區一級城市,街道邊也到處都是“地雷”和極不雅觀的“地圖”。生吃牛羊肉也是我們無法適應的飲食習慣。
西藏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地方,有人曾稱之為全民信教。山脊上、公路邊、大橋欄杆上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五顏六色印滿藏文的經幡,據說經幡翻動一次代表主人念了一遍經文。西藏普通民眾對佛的信任達到了諸事由菩薩決斷的程度,如生病是否上醫院看病,是到藏醫院還是到西醫院,連到西醫院找哪個醫生也由佛決定。西藏的民族建築以吶嘛廟最雄偉了。吶嘛廟通常是金頂白牆的石木結構,高大粗獷,但其精細程度卻遠不如內地廟宇。昌都強巴林寺是藏東最大的吶嘛廟,有一千多吶嘛僧。常年經聲不斷,進香朝拜者不絕。我們遊覽之日,恰逢辯經大會。山門旁約有兩畝大的一片空地,稀疏地長着幾棵小樹,地面鋪滿鵝卵石,披着大紅袈裟的僧侶們像一片紅雲鋪滿空地,五個八個一堆圍成一個小圓圈,其中一人站在中央手舞足蹈,嘴裡滔滔不絕與周圍的僧侶們辯論不休,同時不停的擊掌以加重語氣。場內辯論的熱烈程度,單從此起彼伏的擊掌聲就可見一般。在我們游完全寺出門時,正好僧侶們辯論結束進寺,我仔細觀察,僧人中有年長的,有年幼的,但多數是20-40歲的中年人。
氣候及其他:西藏是中國唯一未被污染的聖土,天空常常是藍汪汪的,沒有一絲雲彩。西藏的氣候像花季少女的臉色,喜則燦爛,憂則淚下。在昌都,夏天最高溫度不超過30°,山花爛漫,草色青青,藍天蒼穹,看不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我們去時已是9月中旬,晚上的氣溫逐漸轉涼,到12月份時已是零下十餘度了。在昌都最不缺的是陽光,每天天亮後,太陽就不知疲倦的照耀着這裡的山山水水,中午的氣溫可達20°以上,但是有一點很怪,太陽照射面溫暖如春,但背陽面卻冷嗖嗖地。儘管陽光明媚卻可能忽然狂風驟起,砂飛石走,飄雪下雨。進入10月份昌都城周圍的山上就可以看見雪了,此時城內到處都是油鋸的“嗡嗡”聲,那是居民鋸樹劈柴為冬天取暖作準備。我偶爾想想,物質援藏為啥不可以換成技術、項目、科技援藏,一條街,一座橋只能方便幾萬人,如果換成科技,換成技術,如改燒柴取暖煮飯為利用太陽能或改良牧草或改善高原生態,受益的豈止幾十萬人。
短短三個月,對西藏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有了初步的了解。朋友到西藏去吧,你會獲益菲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