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終於把當下熱門的《蝸居》電視劇看完了。每次完整地看完電視劇總會寫點心得,這次也不例外。這次更不同的是和老公一起觀賞,他一個70年代和我一個80年代出生的各抒己見,十分熱鬧。 儘管無數評論無數感悟,我最喜歡的還是海萍最後說的那句:“我的未來就在當下,在眼前。”我認為,它是作者最終要告訴大家的,無論周邊的環境如何,都要踏踏實實地去走自己的路,這才是最實實在在的。70年代成功一代的企業家或政官也好,也得專心於自己的發展事業,才能把事業做大做強;出國留學的高知識分子也好,為國外人打工也得認真做對得起自己的本職;80年代富有創新的時尚潮人也好,也不能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你在情商和智商方面都強,才更有成功的發展機會;即便是你剛剛畢業什麼也不會,也不要手低眼高想着依靠父母,再好的機會不會留給只會創新不會實幹的人。
可是這幾年社會發展了,大家富裕了,環境的影響使得大部分人也隨波逐流,開始浮躁了。就如這部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一般,因為反映了太現實太真實的中國社會現狀,如貪官、買房、二奶......等囊括了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這些事都常常發生在身邊,幾乎成了老百姓茶餘飯後最熱門的話題,甚至比關心國家的發展還更多心思。我所知道,在我以前經常去消費的美容院裡的不少後80年代的女子就找了不少有錢的已婚人士,即便懷孕了生了孩子也不覺得羞愧;中國有一些朋友為了房債貸款,於是婚姻成了累贅,為錢爭吵的聲音多了,本來兩個人收入萬把塊以上還算是中產階級,而現在每個月只能提緊褲腰帶過日子;至於貪官好像是應證了古話,“水至清無魚”,所以幾乎所有的大官小官都得撈一把,即便是官員的司機也有回扣,因為那點工資實在和工薪階層差不了多少......生活呀,為什麼變成這樣,或許更多的人覺得,這是理所當然,正常、無所謂。我突然想起,以前做記者時也收過紅包,最多的一次是5000元,那時我剛學校畢業,受不了這等賄賂就辭職去了這份好工作。那時有的人拿了,心安理得而且神不知鬼不知;有的人拿了,被告發了;而我早早離開了,這份誠實讓我在後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因此我有了信任我的大客戶,有了更多的發展。在畢業幾年後,看到社會買房的壓力,我幾次問自己,假如今天我還拿着這麼好的外快,我會再次離開嗎?於是和朋友聊起,朋友說我是個傻子,這社會不就這樣麼,接下來還有人再得到你的崗位,繼續拿,能拿外快是多麼舒服的工作呀,更何況有錢了更可以多麼小資。我慶幸自己在城市裡是個本地人,沒有買房的壓力,自己的錢自己夠花就夠了,但有時也鬱悶,算是個高級白領,在中國一個月普通的開銷也好幾千,哪有什麼錢剩!
劇中的海藻,寧可選擇一個事業成功可以幫你解決任何難題的老男人,而沒有和一個深愛自己卻一無所有的小男生,雖然這是個特指,而社會上許許多多女人已變了,要談戀愛首先要男人有車有房,不勞而獲總比自己努力幸福!成功的男人也現實了,我怎麼知道你愛我的錢還是我的人,我先玩玩你的人再說,如劇中的宋思明,明明知道不能娶海藻,卻要她為他生一個孩子!於是越來越多的找不到對象,不是世界沒有愛,而是很多人不能真真正正、踏踏實實安靜自己的心來,我到底要什麼樣的人?太累了,與其不如這麼玩着,自己過着。我對老公說,瞧瞧你們70年代,為什麼男人變成這樣,已婚男人有時總想找找葷?老公說,瞧你們80年代為什麼總想不勞而獲?可是為什麼我們又能結合得如此甜蜜呢?上帝說每個人總有一個合適的愛人,只有去珍惜現在手裡握着的幸福,才能從心底湧起真正的溫暖。老公喜歡我身上80年代的創新和勤奮,我喜歡他身上70年代所有的踏實和成熟,這般相吸讓我們選擇了彼此,我們相互珍惜、寬容、理解、欣賞,這是上帝恩賜的幸運,我期待努力着與他執子之手,與子攜老。而多少人,或許你遇到的另一半並不如意,但是你當初準備結婚時為什麼選擇他/她,正如人生有許許多多的選擇題,每一份選擇你總要為之承擔相應的責任,不是麼?除非真的真的不再愛對方了,當愛情枯萎的時侯。
在劇中,因為買房的壓力使得感情在金錢面前很脆弱,甚至金錢可以吞沒一個人所有的愛,甚至全部。我問老公說,如果今天給你一百萬、五百萬美元,你會離開我麼?他說不會,也頂多過好一點生活而已。他說如果是一個億呢?我們沉默了。這個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點貪求享受的自私。這就是人性的基礎。我記得在一個電視劇中主持人也這麼問觀眾,大部分觀眾也沉默了。但我還是很慶幸今天生活在美國,因為這裡的文化環境是我所喜歡的,每個人都愛家庭相互謙讓關心,我不敢保證在中國那樣誘惑多多的環境裡,我們會變化什麼,無論我們是70年代還是80年代,無論我們有多優秀。也許你說不會的,可我知道我有一些優秀的朋友,這些企業家幾百萬幾千萬的,在外面大都找二奶,已婚的家庭條件一般的女人因為金錢而誘惑的數不可計。我們的人類很聰明,能夠發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我們比動物的聰明就在於我們擁有自製的思維,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當我們在紛紛遣責《蝸居》中的主人公時,那又如何呢,只有管好自己,才是真道理,不是麼?
我和老公觀賞這部電視劇時,最常談到的就是現在日益強大的祖國和現實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狀態,我想這個問題是上上下下年代的人都共同關心的話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類的各種需求按照從低到高進行了分類,從最低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他提出人們對這些需要是由低到高,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會產生較高層級的動機,進而導致產生較高層次的需要。想起中國當今的環境,如果按二八理論來說,也就是還有80%的老百姓還是處在基本溫飽小康階段,而這些百姓卻得承受買百來萬房子的生活壓力,這般壓力下各種矛盾的出現也是必然。記得看到一個文章談到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寫博而美國人不喜歡,我認同其中的觀點,大概是說美國社會已發展成熟,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強大了,也自由民主了,根本沒必要寫博客。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改革發展必然出現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必然面臨社會何去何從的思潮,於是人們紛紛拿起筆加入博客大軍。
《蝸居》雖然給了海藻一次深刻的教訓,但劇末還是送她去了美國,作者一定也想給這位單純的小姑娘一點人生希望吧,生活也是這樣失敗了還可以再來,只要你有這份改過的積極的心。我們今天應該為好好利用自己的聰明,而不是一些小聰明,在當合適的時侯做合適的事情,自己的生命自己來負責,在當下的時間裡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努力,這就是人生。
還是以海萍的話作為我文章的結語:我的未來就在當下,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