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來了美國,大多數都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字,還經常喜歡挑比較通俗的流行的名字,而同時保留自己的中文姓氏。美國人的名字重複率是很高的,比如John, Peter, Steve, Jenny... 滿街跑。但是美國人的姓氏卻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重複率比名字要低許多。美國人介紹自己時,一般連名帶姓一起介紹;美國人也習慣去記他人的姓氏(last name),而不是簡單記憶他人的名字(first name)。中文情況則相反,姓氏重複率很高,尤其是一些“陳,王,楊”之內的超級大姓,動則擁有百萬人口,但名字依照個人喜好而起,也不容易重複。尤其是雙名的重複率一般比較低,除非特殊年代時起的“建國,愛華”等名字容易重複。
但當華人給自己冠上流行的洋名後,問題來了:Michael Chen, Peter Wang, John Liu, Jenny Li滿天飛。這時,姓名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身分辨識的功能。中文裡的同音字很多,同音(包括不同調的)的姓翻譯成英文後就是一樣的寫法,比如姓“於,郁,俞 ,余”, “史,施,石”,“何, 賀”,這就更增加了我們英文姓名重複的機率。隨着在美華人的增加,以及在中國的時髦年輕人開始使用洋名,我們周遭擁有同名同姓洋名的同胞越來越多。
更令人困擾的是許多華人在美國平常連自己的姓都不大用。我是從事服務行業的,經常客人找我,拿起電話說聲“我是John...”, 然後就開始說事。此時我根本還沒從我認識的眾多John里辨別出哪個John在跟我講話,而此君已經想當然地以為我知道他的背景故事了。顧客留言中說一聲自己是“Jenny”或“Michael”而不留姓的更比比皆是,弄得我回電前先要猜測一番。更有甚着,對傳話的秘書堅持詢問其姓氏感到不耐,他(她)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應該知道他是哪個John, Peter 或 Mary。
中國人在美國實際上大可堅持使用自己的拼音英譯名。雖然那樣可能讓美國人拼讀我們姓名時有些不變,但許多美國人反而更會尊重我們的獨特文化。有的時候遷就他人反而降低別人對我們的尊重。曾有美國教授對我搖頭說,“中國人沒有必要給自己起個英文名,你們就是你們自己”。當一個美國人興致勃勃地想認識你,卻發現你中國新年不放假,生活方式跟美國人差不多時,對你的興趣就少了許多。即使為了方便美國人發音而起個洋名,也應注意平衡姓名的選擇以避免重複程度太高。比如說,像姓陳,林,李等等大姓的朋友應該儘量挑選別人不常用的英文名字。同胞之間交往還是用中文名字好,不要張口閉口就Steve或Lisa的。姓名本來應該是獨特的最好,它是一個人的身份辨識符合;辨識就是要靠其獨特性。華人用洋名真有點邯鄲學步的味道。
再則,一個太大眾化的姓名往往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比如,一個叫JOHN WANG的傢伙欠了錢,人家拿到法院判決,回頭把另一個JOHN WANG的銀行帳戶給查封了(請注意:查封銀行帳戶不需要比對社安號碼的)。又如,一個叫MARY CHEN的在通緝名單上,害的另一個MARY CHEN每次進出海關都被額外盤查。而信用報告出錯的可能性更大許多,同名同姓者的信用資料經常會跑到你的報告上去。如果你被因為姓名重複常常喏麻煩,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