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春入夏,大概在農曆四五月間。正是那“人間四月芳菲盡”(白居易)的時節。春去夏猶清(李商隱)。初夏多雨,江南尤然。不僅僅是江南,整個長江流域,入夏幾乎就到了黃梅季節。在我的印象中,過去的黃梅季節,陰雨連綿,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尤其在江南的鄉下,細雨迷濛,池塘水漫,草埂泥地,蛙聲四起。正所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宋)“有約”)雨潤千家萬戶,蛙鳴大江南北。雖是空氣潮濕,卻是歡歌一片。
初夏雖然多雨,總有轉晴的時候。久雨轉晴,雲開日霽之時,萬物頓覺增彩生輝,人的精神也會為之一爽。所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晚晴”)不僅人會觸景生情,悠然感慨,珍重晚晴,那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也得以沾沐餘輝而平添生意。我們由此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事物的感情,生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楊萬里的“小池”是一首描寫初夏風光的清新小品。“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一汪柔水,一個無聲而動、細膩柔和的世界,一面斜陽照射、綠樹蓬陰的鏡像,一道小巧精緻、自然生動的小池風物。好一幅初夏的構圖!
更有甚者,在這小池風物里,少不了荷葉,少不了蜻蜓。你看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青嫩的荷葉在初夏之時剛剛露出水面,一隻小小的蜻蜓早已飛立上頭,荷葉依細流,蜻蜓偎荷葉,在晴柔的風光里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看到這一切,我們能不珍惜涓滴,愛護自然,讓世界更加晴柔!
“四月南風大麥黃”(李頎(唐)),正是農忙季節。那情景就如翁卷(宋“永嘉四靈”之一)在“鄉村四月”所描述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你看,綠原、白川(溪流)、子規(杜鵑)、煙雨,正是初夏水鄉的景色。四月的江南,一片綠色的世界:“綠遍山原”,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樹木、草地、禾苗,全都是綠茵茵的。在綠色的山川之間、原野之上,河流洋溢,溪水流淌,翻騰着白色的浪花,白茫茫一片。這綠白相宜的鄉景,籠罩在淡霧一般的濛濛細雨之中。在布穀鳥的呼喚中,初夏那朦朧的意境,活脫脫呈現出鮮明的色調。
在這樣的環境裡,農忙也富有詩情畫意。人們採桑侍蠶後,還得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綿綿細雨中犁田插秧,大凡有一兩個晴天,還得搶割麥子,忙得不亦樂乎!在一片繁忙緊張的氣氛中,哪得空閒!當然也就沒有閒人。雖然忙碌,但農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才了蠶桑又插田”,農民也有着從容恬靜的氣度。正是在這山水田園裡布衣弄耕,我們才得以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