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因耳根圓通能聞聲救苦,又傳有千手千眼,所以無所不見因而得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入大定的時候,定中所見世界皆空。佛家說這個世界是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感官能感覺到的為色蘊,即物質世界;受為感受,想即想法,行即行為,識為意識。因為世界皆空,可是卻還是有眾生時時遭受着磨難,所以他要幫人認清真像,免受苦厄
舍利子為佛陀最智慧的弟子,這段經文是對他說的(可能也只有他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我們所見一切都其實只是一個幻象,都是空的。(不要以為佛教真的以為什麼都空,空中有妙有,但是這個經文只強調空的一面)。這個我以為比較符合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粒子無限分下去以後就發現原來都變成了“空”--VOID。 道家也是同樣的觀點: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家同樣認為無--VOID,才是物質起源。看過一個基督徒的NEAR DEATH EXPERIENCE(不記得出處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很想見上帝。然後他的神識離體,經歷了一系列的旅途之後,他來到一個VOID中心,極其安靜極其平和,他心裡知道那就是上帝。(嘿嘿,我讀的東西很雜,但是常常會覺得非常神奇,不同的宗教最後都歸到一點上來,那就是這個VOID。)好了,回到經文,既然色蘊為空,其他四蘊也是空(全都是由那個空而來)。接下來,自然的身體感官都是空的,“空”才是每個人的真性,它的本質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赤條條來,赤條條去,高興不高興,你那個真我是總是那樣的。所以我們所見所感受的一切都離那個真實的本體差遠了。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眼界到意識界是佛家的18界,一層一層告訴你怎麼覺知這個世界。因為無明(直接翻譯就是沒有光,那個VOID就是所有光的中心)所以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真實本性。從觀世音大定中看來,人本來並沒有這些障礙,所以去除障礙也就沒這麼回事,拼命修行,修個什麼呢?哈哈,迷惑了吧。也原本沒有生老病死,沒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是佛陀所講的四聖諦,就是人世間一切皆是苦,集者,因緣巧合,所以造孽了最後就得承受後果。滅者乃是修行去除惡因惡果,修行。道,就是涅般自在,證果覺悟了。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那一切皆空,所以當我們有所收穫得時候,真的收穫什麼嗎?沒有!你的本性就是那麼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因為無所得,也就無所失。沒有了得失,那麼我們計較什麼呢?是不是庸人自擾?因此菩提薩捶(菩薩)們按照般若空觀來修行,最後都心無掛礙,因沒有掛礙,所以也就沒有患得患失,沒有恐怖。因為沒有恐怖,所以也不會整天去胡思亂想,最後都能證果得大自在。三世(前世今世後世)的覺悟者(佛者,覺悟者也),都是依靠這個般若空觀而得無上正等正覺。
後面那一段是咒語,就不用多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