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行不通的。科學和信仰有不同的對象,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下的器件,信仰關注的是對心靈的形而上的關懷,兩者是並行不悖的。科學的精神是懷疑,方法是證偽。但信仰第一要求就是信,不信就不能稱之為“信而仰之”了。
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對現象的解釋,都是可證偽的。比如,三國演義里就有一個很好的科學理論的例子:“。。。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一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的現象。同時它又是可證偽的,到印度次大陸,這理論就不適用了。通過證偽,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科學定律的適用範圍。同樣,相對論也是可證偽的。我們都知道,質量,時間,空間是理論物理的基礎。然而,一個東西存在必須是可測量的。但質量時間空間其實都是不可測的。為得到一個物體的質量m,先得另有一個物體對它有引力F,然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推算:m=F/g. 但是萬一萬有引力定律錯了,這質量不就無法得到了?這時間也是, 名義上是由過去指向將來的一段間隔,但我們怎麼可能同時測量過去和將來,從而得到這一間隔?所以,愛翁說時間只是“the position of the small hand of my watch” (http://www.fourmilab.ch/etexts/einstein/specrel/www/) 。基本量的不可測性帶來的就是相對論的可證偽性。它不能解釋大型星系外圍恆星繞核的高速轉動。為使相對論不至於失效,無奈引進了所謂的暗物質,暗質量。其實,與其修修補補,還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認,作為科學理論,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都有它的適用範圍,超過了這一範圍,它就是偽的,不再適用。
但是,信仰考察的其實是形而上的東西,像上帝,本體等,其實是不能被證偽的。如果我們不信,把人家的經文當學問來看,也許對自己還有裨益。但用科學的懷疑精神去質疑人家的信仰其實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因為對於不能被證偽的東西,任何邏輯定律,像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其實都是失效的。比如,你要看到金剛經里到處都是“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你第一反應必定是“胡說八道”,但是,佛法的精要就在這句,信與不信只在我們自己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