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剛寫了一篇隨感《北大 四毛》, 以表達我對北大的敬仰和對北大才子們的仰慕。但後來讀了另一篇博客《墮落的北大,我為你嘆息》,心情甚為不快。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年的歷史積澱,悠久的學術傳承,造就了北大人文社會科學厚重的思想根基、濃郁的學術氛圍。
北大是人文薈萃、英才輩出之地。湯用彤、馮友蘭、翦伯贊、王力、曹靖華、朱光潛、馮至、馮定、馬寅初、陳岱孫、金克木、季羨林、費孝通、張岱年、林庚、宿白、王鐵崖、李賦寧等,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湧現出厲以寧、袁行霈、蕭蔚雲、田餘慶、黃楠森、湯一介、趙寶煦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台上 。
北大不但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尖端人才,而且在科學研究中取得了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漢字激光照排為代表的重大成就。北京大學SCI和SSCI收錄的研究論文數量穩步提升。王詩宬院士主持的“三維流行拓撲性質的研究”在2002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了45分鐘特邀報告;醫學部尚永豐教授對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的發病機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於2005、2006年先後在Nature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發表;環境學院方精雲院士關於中國森林植被是一個重要“碳匯”的研究結論被Science評論員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被Nature評述為全球碳循環研究的重要進展之一。
北京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國家級實驗室(17個):視覺聽覺信息處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動態及穩定態結構、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暴雨測定與預報、核科學與核技術、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湍流研究、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文字信息處理、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生物有機分子工程、第四紀年代測定、電子光學與電子顯微鏡、微米/納米加工技術、生藥學。
在2011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位列全球第49。在2011年9月5日發布的最新英國《QS大學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46位。201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北大總排名為世界第46名。
中國校友會網2011年1月發布最新的《2011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北大校友中誕生了79位億萬富豪。2011年,北大校友李彥宏更以94億美元資產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95位,並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現有來自近百個國家的四千餘名留學生在北大求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巴黎高師、巴黎高科等國際著名大學負責人訪問該校,9位諾貝爾獎得主登上該校講台,8位外國政要蒞臨該校發表演講。目前,北大已與世界上47個國家的221所著名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
作為中國最具精神魅力的學府,百餘年來,這裡成長着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他們從這裡眺望世界,走向未來。在北大學會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感受更多的卻是北大對一個人人格的薰陶,從這裡走出的代代驕子無不都具備“北大”特有的精神氣質。
北大終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