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有許多中國人來澳大利亞讀書。說是讀書,實際上是交了學費不上課,整日在外打工掙錢。
那時的澳洲電訊(Telstra)壟斷電信業,打中國的電話一分鐘就要兩三澳元。來澳打工的華人一個小時的工錢,只夠講兩三分鐘。
有一山東人,為了省錢,跟家裡的人講好:每周六晚上八點用投幣電話打回去,響兩三下就掛掉,說明一切平安。因為電話沒接通,硬幣會退回來。如有事情要講,才長響不止,家裡就接電話。
有次,這人的妻子實在憋不住了,就在響了兩下的時候把電話接了起來,結果被老公一陣臭罵。後妻子來澳,說:“好幾個月,就聽他在電話里罵了一次,就用了我半個月的工資。”說着,她欣慰地笑了一下:“不過,畢竟聽到他的聲音了。”
這個時候,罵也是甜的。
上海人則聰明,不用交錢就可以通電話。有上海人把硬幣改造了一下:先在硬幣邊上打一小孔,穿上線,把幣投下去,打完提上來,下次再用。這個方法被幾個上海人控制在小範圍內使用,而且屢試不爽。秘訣是要常變換投幣電話。
關於上海人的聰明,還有一個故事:兩個上海人同租一幢房子,公用一廚房。甲老是懷疑乙趁他外出打工的時候偷用他的醬油,於是在醬油瓶子上的液面處劃一條線。甲回來還是覺得醬油少了。檢查瓶子,線卻仍在。如此幾次,他覺得醬油確實少了,懷疑是乙看出了貓膩,吃了醬油把線擦了,重新劃一道,所以每次線都在在醬油水平面處。
因證據不確,甲不便發作。甲於是把瓶子蓋緊,倒過來再在瓶子上劃線。這次,乙又去偷用,卻沒在水平面處找到線,暗喜,就放心地用了,劃線也省了。
甲乙兩人從此分道揚鑣。
201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