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讀張愛玲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
送交者: 孟悟 2004年05月23日16:13:32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張愛玲曾說: "文人該是園裡的一棵樹, 天生在那裡的, 根深蒂固, 越 往上長, 眼界越寬, 看得更遠. " 當這棵樹飄洋過海, 移植到了異國的土地, 還能開出鮮媚的花嗎? 張愛玲心裡很明白, 她說: "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 風吹了種子, 播送到遠方, 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很艱難的事."

如果說 《傾城之戀》和《金鎖記》是張愛玲這棵樹在故國的土地上開出的兩朵奇葩, 那麼《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張愛玲這棵樹移植到異鄉(美國)後, 經歷風霜雨雪後, 掙扎出的一抹清麗.

不用諱言, 《同學少年都不賤》的文彩確實及不上《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的絢麗輝煌-- 她四十年代顛峰時所噴發的才情 , 一下筆就成傳奇的才情, 那是舊上海特有的氛圍和土壤滋養的天才. 只是風雨天涯多少年, 異國的生活畢竟艱辛, 在為生存輾轉奔波的途中, 還能為讀者留下她特有的文字, 我們又何必苛求她.

再說了, 同樣是七十年代的作品, 《同學》顯然比同個時期的《色, 戒》和《相見歡》高出幾分. 人到中年的張愛玲, 經歷的事多了, 眼界自然寬了, 作品也不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糾纏, 醉生夢死, 骯髒和窒息, 虛無和掙扎. 小說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的教會學校. 一群風華正茂的女孩子, 恰同學少年, 言談舉止無拘無束, 她們活潑的身影后面有教堂的彩色玻璃, 鐘樓上鐘聲齊鳴, 此起彼落. 那個時代的風雲總是變幻莫測, 上海避難的猶太人. 淪亡的東三省. 滬戰激烈而悽慘, 大學停了課. 美國的親共女作家, 鼓動學生去陝北.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美國六十年代的性解放, 大學生成群結隊去樹林野和.越戰和反共, 肯尼迪被刺, 還有那個年代美國男人流行的長頭髮, ...... 波瀾起伏的歷史長畫聯綿不斷, 而主人公在其中的行蹤和穿梭, 便成了自己流動而灰暗的風景.

我喜歡文字中一勾一划的場景白描, 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 繁華中的蒼涼, 調侃中的苦隱. 張氏的句子可謂是順手拈來:

"悠長的星期日下午. " "荒煙蔓草"的後花園桑樹, "紫紅珍珠蘭似"的桑椹爛熟在地上. 讀到此處, 忍不住想起《金鎖記》裡的場景:"園子在深秋的日頭裡曬了一上午又一下午,像爛熟的水果一般,往下墜着,墜着,發出香味來." >里寫主人公趙鈺有心無心, 愛上了一個戲中的配角: " 晚上棕黑色玻璃窗的上角遙遙映出一個希臘石像似的面影, 恍如稠人廣眾中湧現......這震盪人心魄的滋味. " 《金鎖記》裡有: " 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里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綠色的郵差騎着自行車,複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煙掠過. " 寫的是主人公七巧淒涼而無奈的心境. 不同的人物, 不同的場景, 相同的是愛玲筆下的悵惘和淒情. 我喜歡《同學》中"玉臂作怪"的那一段, 短短一兩句話, 寫得活色生香, 少年恩娟的俏皮可愛躍然紙上, 與多年後恩娟在美國時的冷傲對應, 想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給人"桃紅配蔥綠"的視覺感受.

同性戀在張愛玲的筆下乾淨而澄亮. 黃昏時, "穹門外殷紅的天", "鐘塔的剪影映在天上, 也映在趙鈺的心上. 對赫素容曖昧的眷戀, "像心頭有隻小鑰匙在攪一盅煮化了的蓮子茶, 又甜又濃, " 真是極妙的比喻, 讀到此處, 只覺人同此心, 心同此境, "一陣陣的膨脹, 擠得胸中透不過氣來. " 到了後來, 趙鈺有了更大的動作. 她看見晾在走廊上赫素容的衣服, "四顧無人" , 拉着一隻袖口, "貼在面頰上, 依戀了一會兒. " 甚至有意有心, 坐在她用過的馬桶座板上, 想感受與她的肌膚之親的溫馨, 卻有種做賊心虛的恐慌. 讀到此處, 讀者似乎也聞到空氣中暗暗浮來的輕微異味. 趙鈺天性敏感而清高 , 當得知赫素容企圖利用自己, 心底朦朧的暗戀, 剛一發芽就徹底枯萎了. 這樣也好.

讀《同學》像在看一部電影. 儘管趙鈺是主角, 但每個人物都有相當的特寫鏡頭, 無論是容貌, 服飾, 還是動作, 惟妙惟肖, 又不顧此失彼. 恩娟是單眼皮, 小鼻子, 白牙齒, 大酒窩, 再加上一對大乳. 芷琪是拉丁風味的黑臉蛋, 厚重睫毛, 深黝眼睛, 高鼻子, 胸部曲線低; 赫素容是圓臉圓腮, 短髮齊耳, 一口腔正字圓的京片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 有對"沉甸甸墜着的乳房." 有意思的是, 《同學》中的女性, 除了趙鈺, 多為豪乳波霸, 甚至有"不戴乳罩, 有車袋奶的趨勢. " -- "給男人拉長了的. " 如此露骨大膽的描寫, 與張愛玲早期的作品截然不同. 《傾城之戀》的白流蘇, 是"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孟煙鸝, "不發達的乳,握在手裡像睡熟的鳥,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動的心臟,尖的喙. " 看來移居美國的張愛玲, 多多少少也受了點七十年代性解放的影響.

趙鈺身上有張愛玲自己濃郁的影子: 都練過鋼琴, 在教會學校接受的教育, 被家人禁閉過, 還有個暴躁的父親. 畢業後, 趙鈺是跟姨媽住在一起, 而張愛玲與自己的姑媽也曾共用一套公寓. 趙鈺自己動手裁剪衣服, 那不是張愛玲的行為嗎? 最後兩個人都遠赴美國, 在華盛頓當過傳譯員. 道不盡滿懷清愁悲涼.

風雨天涯多少年, 恩娟和趙珏異地相逢, 一個是進入美國內閣的高官闊太, 一個是為生活奔波的臨時傳譯員. 當年一樣的同學少年, 此夕何夕, 如今卻高低不一. 隔着十多年的歲月往回看, 再好的情誼也蒙上了塵灰 -- 曾經無話不說的少年時代, 如今呢, "人窮了就隨便說句話都要找鋪保. 這還是她從小的知己朋友. " 見面後, 大家的言談謹慎小心, 女人之間隔着一層紗的對照和較量, 嫉妒和焦灼, 欲說還休. 趙珏過于敏感, 恩娟過於猜疑, 因為地位懸殊, 彼此都感到了"刺心". 她們走不回去了, 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 無論是"玉臂作怪", 還是口無遮攔的笑談, 穹門外殷紅的霞光, 晚風中教堂的鐘聲, 全都化作了"鏡花水月".

真的很喜歡文章中"鏡花水月"的意象. 張愛玲早期作品中的意象, 燦爛而別致, 特別是對月亮的應用, 在《金鎖記》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意象在《同學》裡, 也有其獨特的地方. 寫趙鈺公寓的家俱, "大圓鏡子"作桌面, 桌面上的玻璃碟子, 裝滿了水, 水上有浮動的黃玫瑰. 無不暗示主人公"鏡花水月"的人生遭際. 正如《紅樓夢》裡的"水中月"和"鏡中花", 華麗和明媚都在表面, 而真實的人生不是"空勞牽掛", 便是枉自嗟嘆.

而趙珏和萱望的聚聚散散, 正好寓言了這種"鏡花水月"的緣份. 異國生活的窘境和不易, 讓趙珏本來就敏感的心變得更脆弱. 還得防着有小人趁人之危, 想"惦她的斤兩". 文中有一段寫趙珏坐在司徒華低矮的汽車裡, "在狹小的空間內的沉默中", 彼此的心在謹慎地來回摸索和摩擦. 終於, 他知道她"沒有意思. " 她保住了尊嚴, 也失去了正式傳譯員的位置. 那種曖昧含糊的情景, 被張愛玲的一枝筆傳達得如此真切而熨帖. 忽然想起傅雷的一句話: "微妙尷尬的局面,始終是作者(張愛玲)最擅長的一手. "

縱觀張愛玲的創作, 無論小說和散文, 無不以繁華的大都市為背景. 我喜歡她筆下那些瑣碎的城市細節. 弄堂里的巡警和黃包車夫, 電車叮叮噹噹地開過,夜營里的喇叭聲聲, 公寓裡飄來的牛肉香味, 咖啡館裡的奶油甜點......讀她的文字, 似乎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在眼前. 無可置疑, 巧妙的比喻, 精雕的細節, 鮮明的人物, 是張愛玲作品一貫的風格特色. 《同學》保留了這些特色: " 拖鞋似沒後跟的卡車." 司徒華的大肚子, 像"比蟑螂短些的甲蟲." 華盛頓的天是"特有的發紫的嫩藍天." 我去過華盛頓多次, 睛日裡的天空確實藍得透亮而逼人, 那一種奇異的藍色, 只是形容不出來. 她寫華盛頓的建築和交通, 雖然寥寥幾筆, 卻讓去過或沒去過的讀者都身臨其境: " 後期古董式白色建築上, 淺翠綠的銅鏽圓頂. " 應該是國會大廈(Capitol Building)吧? 而城區的街燈, "上端低垂的弧線十分柔和, 高枝上點着並蒂街燈. " 若是在華盛頓呆過的讀者, 更會平添幾分熟悉的歡欣. 比如: "車開到中心區, 近國會山莊, 停下來等綠燈. "在鬧市泊車, " " 安全島旁邊停滿了汽車. " "車如流水, 正是最擠的時辰. " 讀到這些句子, 我眼前便浮出華盛頓的交通高峰期, 一車接一車的挨挨擠擠, 車速像蝸牛.

還有個細節挺有意思, 寫主人公趙鈺參加宴會, 買不到合適的服裝, 只好自己動手裁晚禮服. 因為"東方婦女矮小, " 新妍的時裝沒有她們的尺寸. " 這是六十年代的美國. 近幾十年來, 隨着移民的迅速增加, 稍微大一點的城市女裝店裡, 服裝的型號都比較全, 嬌小玲瓏的亞洲女孩也不用犯愁. 這幾段有關服裝打扮的文字傳神自然, 簡直就是在寫張愛玲自己: "袒肩扎在胸背上. 乳房不夠大, 怕滑下來, 綁得緊些就是了......與她有點憔悴的臉與依然稚弱的身材也配稱. " 張愛玲有兩篇散文, 一篇《更衣記》, 一篇《童言無忌》, 其中有關服裝衣料的描繪, 完全可以同這幾段文字對照來看.

小說最棒的是結尾. "肯尼迪死了, 我還活着, 即使不過在洗碗. " 苦也好, 累也好, 人生的辛酸和誤解也好, 只要是活着, 便是種"最原始的安慰, " 像"一隻粗糙的手的撫慰" 趙鈺到底想通了. 可她真的坦然了嗎? 當她看見恩娟在總統的遊艇上的照片, 恩娟頭上的辮子 -- "那雲泥之感還是當頭一棒, 夠她受的. " 故事在這兒嘎然而止. 止不了的, 是讀者掩卷後的喟然長嘆 -- 這複雜而滄桑的人生!

小說後半部的結構和情節有些散碎, 有時候場景轉換過於突兀, 懷疑是出版社少印了一頁紙. 忽然想起《金鎖記》裡那令人稱奇的轉調技術: "風從窗子進來,對面掛着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着牆。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着翠竹簾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已經褪色了,金綠山水換了一張丈夫的遺像,鏡子裡的也老了十年. " 借用了電影的"蒙太奇" 手法, 十年的空間與時間, 就這麼自然調過來了. 嘆一口氣, 不得不遺憾地說, 《同學》畢竟不能同張愛玲顛峰時期的傑作相比. 不過再讀幾遍, 文字的跳躍和不連貫, 反給讀者多了幾分思考和猜測. 恩娟的生活表面風光, 里子也不一定華美, 對於她, 婚姻仿佛是"合夥做生意", 作者沒有明說, 留下一段空行讓讀者來填. 恩娟似乎還在心頭戀着止琪, 正如當初的趙鈺戀着赫素容. 恩娟對趙鈺的窘境視若無睹, 而提及遠在大陸的止琪時, 她"幾乎淚下. " 恩娟不如趙鈺果斷堅決, 與男人談了戀愛, "一切都沖洗得乾乾淨淨. " 趙鈺的身邊共出現了兩個男人: 高麗浪人和萱望. 高麗浪人只是隨意晃了一筆, 如蜻蜓點水, 留下一圈水波紋讓留心的讀者自己去遐想. 萱望的出場很突兀, 中間留了一大段空白, 不敢妄猜. 是不是有胡蘭成的影子 -- 那一句" 人是天生多妻主義的, "總覺得像 胡蘭成, 或者高麗浪人和萱望都有胡蘭成的影子, 文中還隱約點了個女人的名字: "沁娣". 胡蘭成的前妻名喚"應莫娣". 為什麼同為"娣" ? 總該有點理由懷疑吧?

從這本書後面所附的"張愛玲年表", 可以發現, 遺作創作於1978年, 也就是她定居洛杉磯, 開始隱居生活的年代. 這個時期, 她居住在洛杉磯HOLLYWOOD 地區的KINGSLEY DRIVE. 我到網上去查了一下, KINGSLEY 這條大街上有三棟公寓, 不知道張愛玲當初是住在其中的哪一棟. 我找來了幾張在KINGSLEY 大街所拍的照片, 有商務高樓, 有私人豪宅, 還有普通的公寓. 不知這公寓就是那公寓? -- 張愛玲曾經的公寓, 創作>和>的公寓? 隔得這麼遠, 這麼久, 只願能從照片上感受幾分氣息 -- 作家當年在這塊地方生活的氣息. 後來又從一篇英文散文中我了解到, 這條大街因為在好萊塢城內, 周圍聚集了很多劇作家, 有名的沒名的, 都有過繽紛燦爛的夢.不知道張愛玲是否也有過同樣的夢.

我曾經在洛杉磯的ROSEMEAD呆過三周, 那是個新型的中國城, 有幾條街區也非常寧靜優美. 從地圖上看, 那兒離張愛玲曾經的舊居並不遠. 可惜當初我什麼也不知道, 否則無論如何也要開車去看看, 至少也要在KINGSLEY 大街上走一走. 下次吧, 但願有這個機會. 我把我的搜索範圍已經聚在一條大街上的三棟公寓, 不知道誰能幫我選出最後的答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無題(三首)
2003: 婆婆(3)
2002: 初識同性戀
2002: 21世紀有關中國的幾個“不可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