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不少華人及美國家庭及孩子後,體會到: 兩國家長都為孩子們盡心盡力。總體華人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不一切努力,甚至可以超過家庭的經濟能力及其它。這一點美國家長絕大部分會比較現實,根據家庭最大利益分配孩子教育基金。
另一方面華人家長為孩子付出無怨無悔,但並不注意從小於孩子溝通。單方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孩子自己可以理會家長的用心良苦。
而實際上由於缺乏溝通,孩子中絕大部分體會不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有誤解及代溝。直到他們成人之後遇到變故或大挫折,才有機會體會父母的無私付出。
這種我認為還是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造成的結果。一方情願,缺失交流能力低所至。
我們中大部分家長,對美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偏見,認為他們因為父母對子女付出比不上華人家長,因此成人之後,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比較淡漠。就這一點在我接觸了不少美國家庭後,觀念有所變化。他們父母與孩子之間由於溝通適當,雙方比較坦誠。孩子多理解和感謝父母的付出及努力,而家長也常為孩子的獨立性及任何成績及優點而自豪。就這自豪感激勵着孩子們對父母的更加尊重與理解。
我們華人家長缺乏與孩溝通的能力也會影響他們與他人溝通能力。而這種與他人溝通能力正是社會性的一個體現。如從小孩子有習慣與家長及親友平等溝通的機會,他們也會從中受益。
信任,理解及關愛不是父母單方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多與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正天份,閃光點,愛好等等。且更了解孩子特性,而孩子也會更尊敬父母,愛戴父母。這樣不是會更好嘛。這種溝通環境,從孩子三,四歲就可以開始。無需等到他們成熟。
與孩子越多交流溝通,父母,子女關係就會越近,家庭關係就會越和睦。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功能。試一下,不管你孩在哪個年齡階段,效果會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