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邪?(中)
金唢呐
列位看官可能不知道,每年的6月28号,都是研究生和年轻教师守夜的时候。最邪门的是2011年的6月28号,国内很多莘莘学子彻夜未眠。何故?每年的6月28号0点,是美帝国主义科学情报研究所(In 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公布杂志影响因子的日子。也就是说你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发表的论文,都按2011年的6月28号午夜新公布的影响因子兑现奖励。潮有涨落、分有升跌,凡是在6月份以前已经投稿,有可能在6月份至第二年6月份之间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研究生,尤其是所投杂志的影响因子在二点九几、三点出头,或是四点九几、五点出头附近的,据我所知那天晚上不少都趴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跟当年红卫兵等待毛主席接见差不多。
也巧了,2011年的6月28号那天晚上美帝国主义科学情报研究所电脑系统出了故障,直到29号凌晨才公布(好像是5点左右吧,我的研究生是那个时间给我手机发的短信,记不清了),那些莘莘学子们就一直那么极为虔诚地等着,困极了就冲上几杯浓浓的咖啡顶着(使人想到仓央嘉措的那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直到网站公布结果。
我们学校有个研究生,平时看上去就愣叽叽、傻乎乎的,如果用阿拉伯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来形容的话,就是个“2B青年”。他所投杂志那晚从三点零几跌倒了二点九几,据在场的人说,他先是失魂落魄,然后破口大骂,情绪几乎失控。骂的什么我也没细问,听他们形容当时那架势,好像跟现在国产抗战电影、电视剧里的狗血镜头差不多:战友牺牲、子弹也打光了的时候,一个满脸被烟熏得乌黑、浑身血污、青筋暴露的战士突然跳出战壕,迎着密集的机枪,举着大刀一边前冲一边怒吼:小鬼子,我操你八辈儿祖宗!
我印象里海纳百川论坛里高手如林,发稿好像都是瞄准《Science》、《Nature》、《Cell》什么的,发个十分以下的杂志,上网都不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我可没那个水平,至今大部分弟子还在二三分左右徘徊,能发个五分的就要庆贺一番了。说到这儿我得解释一下,本人不是什么全国知名教授,即使在我们学校也算不上大牛,指导研究生快十年了,没拿出来过什么像样的玩意儿。
每个学校都有几个大牛,通常还担任着校级领导职务,人家手里都有上千万的科研经费,还有无尽的社会资源和人情网络可供利用,每天根本不管实验的事儿,“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每年都能拿几篇高分论文,年年中国家课题。这还真不是夸张,某天我和一位大牛聊天,无意中提到某某仪器不错,若能拿到手,每年刷几篇论文毫无悬念,可惜就是价格太贵了。人家也不管有用没用,当时就把电话打过去,没过几天实验室就安装上了。这架势让人想到《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那句名言“别说吃几个破西瓜,老子在城里下馆子就从来没问过价”。
民国时期有个“三不知道”的狗肉将军张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多少条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现在国内这样的大牛博导大概也能数出不少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经费,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研究生,不知道自己研究生在干什么。
我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一次我去作为“重点实验室”鉴定委员会评委去考察一个大牛的实验室,整个一层楼都是他的,有十几间屋子,每个屋子都有三四个人在做实验,都是他的研究生。我问他找了多少研究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参,因为有统招的、在职攻读学位的(只给学位不算学历,类似国外的论文博士)、代别人培养的,名字也记不全,全是靠手下一帮人打点。问他有多少经费,他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最后做不耐烦状,随口说了句“大概一两千万吧,有国家的、省里的、学校的、企业赞助的,很多掺和在一起,我也弄不清楚。你要缺钱,尽管说话便是”。至于问到他的研究生在做什么,吭吭唧唧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可我这个loser不行,不愿意去拉关系,经费少得可怜,还曾被亮黄牌警告,无时无刻不是“罗锅上山——钱紧”,所以只能干点拾遗补缺的活计。发表文章也大多是“进一步阐明了…”、“系统地研究了…”“深刻地揭示了…”。
我上篇文章贴出后有网友说现在世界各地都是这样,但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科学领域商业化的现象确实在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也有些人是“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不都是为了刷论文而做实验的。
这次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给了英国的约翰•格登(Jonh•Gurdon)和日本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据国内和格登有过接触的人说,格登“优雅的像个绅士”,拒腐蚀永不沾,根本不理会美国佬的什么“出版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那一套,做实验就跟玩猜字游戏一样,完全是出于兴趣,据说现在世界上这类科学家只有英国还有少量库存,其余的都被美国同化了。格登做的实验也很有趣,就是把青蛙卵细胞核取出来,然后将源于蝌蚪的一种特异性细胞的核注入该无核卵细胞内,经“修饰”的卵细胞发育成正常蝌蚪,以后的克隆羊克隆牛都是在此基础上搞出来的。套用一句毛主席语录就是:指导克隆的理论基础是格登实验。
那个日本的山中伸弥更邪乎,据报道说半截实验做不下去了,靠自己跑马拉松募集研究经费,最后才把实验完成的。他的成果是把已分化的皮肤细胞退回到类似分化前胚胎细胞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国内有些杂志写成“IPSC”,据说研究者的本意是向“iPad”致敬,所以i应该小写)。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成熟细胞“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退到分化前”,以后需要什么细胞,再让它分化成什么细胞,重新制造我们失去的细胞、组织、器官,这个成果是人造器官非常重要一步。
山中伸弥做的就是将4种基因移入小鼠皮肤细胞,让皮肤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即iPSC)。据搞基因Knock-out, Knock-in, Knock-down研究的专业人士说(我完全是外行),日本人很邪门,怎么就这么正好碰着了这4个基因,跟中六合彩的机会差不多。
说起日本人来我多说几句,对于日本人中国人的感情非常复杂:蔑视、不屑、羡慕、嫉妒、恨、…,人类所有的感情表现,好的坏的、酸的甜的都有。我接触过和日本学者打过交道的中国人,不管是教授还是留学生,都对日本人这几年连连获奖感到疑惑不解。
21世纪初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计划。话一说出口,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骂声,教授们认为政府官员连科学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清就瞎说话,你政府老老实实拨款便是,用不着在这指手画脚搞什么规划。看着那些科学家们训斥官员,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说猪八戒那句话“快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据说有的科学家甚至连“8个哑鹿”这种粗口都爆出来了。国内有些媒体也是以嘲笑的口吻报到这则新闻的,话里话外暗示: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子!
可2000年到现在,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美国43人,日本10人,英国9人,法国和德国各5人。看来日本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已毫无悬念。美国没得比,记得谁说过,在中国历史上,谁侵略我们,谁就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现在,谁优秀,谁就会成为美国人。美国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把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人才,都变成了美国人。这种“人才拿来主义”的结果,使得美国让任何国家都无法超越。
不过日本就叫人看不透了。论仪器设备这些硬件,总体说,日本高校并不比中国强,有些方面还不如中国,甚至远不如中国,起码和我们结成友好姊妹学校的那几个日本大学条件都不如我们。我去他们实验室参观过,地方都很狭小,不要说放大型仪器设备,连书架、鞋帽柜都放堆在走廊里。论人更不行,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木讷、呆板、迟钝,远不如中国人聪明灵活。中国研究生两三个小时搞定的事情,日本学生要忙活一天。连美国人都知道,实验室里回去最晚、实验进度最慢的一定是日本留学生。
国际会议我也参加过几次,日本学者中很少看到像欧美学者那样气场逼人、才华横溢、神采飞扬的,大多是中规中矩的工匠类型,提问题也都爱关注细节,纠缠着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细节磨叽起来没完没了。而且操着一嘴极为难懂的英语,弄清他们在问什么远比回答他们的提问内容困难。比如说,number two,中国人说“男伯吐”,不管怎么说,还不至于造成理解障碍;可日本人却读成“男爸次”,这都是哪挨哪啊。
可谁都得尊重事实。从最终结果看,日本科学研究确实搞的不错。物理化学自不必说,这几乎成了日本的传统强项了。日本已经获得的16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化学7人,物理7人,这两个领域现在有获奖潜力的还有好几项。日本东京大学的物理研究排名进入世界前三大概没什么争论。据有关专家说,材料科学这个领域日本人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连美国人也包括在内。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历来是日本的弱项,但即使如此,达到诺奖水平的也还有几项。像“钙粘蛋白”就是日本人搞出来的,这种分子在神经形成和癌细胞转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还有内皮素也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缩血管作用最强的体内活性物质,我觉得一旦开发出相关新药(阻断剂)并在临床上获得成功,完全有获奖的可能。
说日本人笨,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最优秀的推理小说家、悬疑剧大师和作品,都是出自英国、美国、日本?甚至不夸张说,世界上只有这三个国家能够“量化生产”推理小说。或许日本人就是笨,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努力,日本已经非常成功地移植了西方的科学传统。“赛先生”已经在日本扎根,与科学相关的一切要素如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尊重事实、信念执着、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日本该有的都有,与西方没什么区别。在此基础上,靠着东方人特有的勤奋,才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反观中国,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对假、空、玄、虚兴趣浓厚,谈不到有什么科学精神,甚至连移植科学传统的土壤都没有。人人都以模糊思维为自豪,不知逻辑思维为何物,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大资本家想念毛主席”、“私营企业主捍卫公有制”、“牛鬼蛇神怀念文革”之类的闹剧。文艺作品中的“侦破”,恐怕主要还是靠着“嫌疑人神色慌张不安、说话支支吾吾,这背后必有蹊跷”来取悦观众。
歇两天再接着聊。对诸位网友的鼓励,不再一一表示,在此一并谢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