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探亲时,一些农场老同事突然客气起来,给足我面子,原来用惯的外号都不敢随便用了,非得在我的姓氏后面加上个先生。
一来二去,讲话反而不自然,显得生分。没有办法,我就请求大家还叫我从前的外号。我自我介绍时就用自己的外号,对别人,包括已经做爷爷奶奶的,也一律用三十年前的称呼,不打折扣。叙旧,不就是图个开开心心地回忆彼此有关的往事吗?
国人对称呼太讲究,从前还简单点。民国时期没有研究过,共和国以来,17级以上的都是正经八百的官,比看顶子的颜色容易分辨。那时候处长都是稀罕物,连右派分子的帽子都是上级圈定,组织认可的。但凡有一官半职的,称呼一律以职称为准,副字经常省略。现在不同了,看得眼花缭乱,不管干什么的,有虚衔的,包括好看一点的学历,都印在名片上。管岁数大的叫老师,演员叫表演艺术家,妓女叫小姐,领导叫老板,享受国务院津贴相当于帝制时代的赏戴单眼花翎,真是风水轮流转。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对长者/学者的尊称还是用“先生”二字。
洋人到中国,无论正式外交场合,私下请客设宴,老中都喜欢叫人密斯,密斯脱,否则就透不出个严肃认真或热情好客来。我在美国被人叫Mr.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好事。警察拦截我,法官点名,税务局职员查税这么叫我。办错事情了,领导叫我进她办公室这么叫我。有人写投诉信,也是这么称呼我的。
窃以为先人将Mr.翻译成密斯脱比较正确,Mr.也就是男,男人,男士的意思,没有什么尊贵的成分,远远不及老中“先生”里面的技术成分高。相信诸位收到一封开头以Dear Mr.的信件不会窃窃私喜,人家完全没有亲爱地和尊敬地意思,不是推销就是要钱催帐的。
咱老中的“先生”二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洋人的Mr.哪里有“先生”百分之一的内涵?除了大家习惯性地表示礼貌的称呼先生外,我们上中学就改口管老师叫先生了。沙家浜里的地下党扮演的“先生”,是江湖郎中。说书的、相面的、测字算卦(拉二虽然业余客串,在国际机场弘扬中华文化,先生二字当得无愧)、拿账本到处替人收租要钱的专门管账的家伙,捧着罗盘看风水的,都是先生。一百年前上海书寓里的“先生”指的是会弹唱、善说白的艺妓。我老婆在电话里对人数落我不是的时候,也用这两个字代表自己的丈夫。
美国人在一起,稍微熟悉一点,都直接称呼名字。上下级,同事之间叫名字特别方便。美国社会说得好听是“大熔炉”,讲难听点,是“杂种世界”。来自全世界各地,什么样的姓氏都有,很多都不知道如何念,更谈不上记住。可是名字就不一样了,颠来倒去就是那几十个,简单好记。同事几年,我都可以不必记得人家到底姓什么。老美建国就是靠一分钟民兵之类的土包子,欧洲的高贵血统不一定吃香。所以群众关系一直比中国做的好,比解放军取消军衔制做的还彻底和长久。不管是文豪莎士比亚,还是克林顿前总统,到我们这地界来,我就敢叫他比尔。加州州长来我们办公楼时,到哪个楼层都有一圈半老徐娘笑逐颜开,拼命叫“阿诺”,只有正式开会时才管他叫州长。华侨界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毫不逊色,有一年洛杉矶市长访问一华人社团,某领导站起来正色道:市长来到时,大家要站起来欢迎,要叫“大人”(Your Majesty)。中国驻美的总领事在外交官里级别相当高,所以名片都带有“大使衔”,到哪里都有一批侨领屁颠颠跟在总领事后面喊大使。
为密斯正名的理由更加紧迫了,儒家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有多少女孩子愿意被人叫“小姐”?虽然有时候叫密斯可能肉麻点,如台湾的那位未出阁的副总统,那位嫁给少林武林高手的洋“妞”,叫她们密斯毕竟比小姐更恰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