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平衡---读“哥林多前书”随想 |
送交者: 巴尔的摩 2002年09月23日09:52:26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说平衡---读“哥林多前书”随想 近来有闲,把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仔细读了几遍,感触良深。 “哥林多前书”是耶稣基督使徒---保罗写给罗马所辖的希腊哥林多教会的信。当时哥林多教会发生分门结党、骄傲、嫉妒、混乱、污秽,以及对许多真理(特指按基督教教义而来的真理)有误解、偏差和错误,保罗特写此信,给以解答和纠正,并将神对教会的要求,信徒当有的持守和一些重要真理向他们传讲和证明出来。 我不是基督徒,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是,“哥林多前书”里好些一般基督徒认为理所当然的关于教会的真理和信息、或者规矩,我能够理解作为教徒的虔诚和对自己信奉的主的敬拜,但是那些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触动。然而,我也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印象极深,其中之一就是保罗关于“爱”的定义和阐述:“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我想,毫无疑问的,绝大部份人读到这段文字时,各人也许各自根据自己的信仰、理解和价值观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解,但是都会深深的为这种爱的胸怀而感动的。 应该说,我之所以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跟周围的基督教徒关系比较好,是因为我向来喜欢接近那些善良而有一定信仰的人,基督徒正是这样的人;而之所以我这辈子估计永远成不了基督徒,恐怕也是因为我认识很多基督徒。实话说,我所认识的基督徒,和我所认识的佛教徒,穆斯林,甚至是XX功学徒(指那种真正信的人),除了他们信的东西有些这样那样的不同之外,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人性中的善良的成份一般来说表现得比较充份,但是作为平常人该有的毛病一样也不缺。一句话,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让我在人格上、信仰上、以及行动上信服。但是在“哥林多前书”里,我感到了一种我在平常的基督徒或者其他的什么教徒身上没有的气息。在我印象中,凡是信点什么主义、教义的人都比较偏执,不太容得下跟其教义有别的思想和意识。但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阐述的道理,却透露着一种宗教环境下关于思想方面不常见的宽容和平衡。从上面关于“爱”的评述中那种平衡宽容的精神就体现得很充份,在“哥林多前书”里其它的章节里,例如说提到个人问题,特别是基督徒的婚姻娶嫁问题时,保罗说道:“……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没有嫁娶的和寡妇……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至於那已经嫁娶的……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我对其馀的人说,不是主说,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妻子有不信的丈夫,丈夫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丈夫。因为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并且不信的妻子,就因着丈夫成了圣洁。不然,你们的儿女就不洁净。但如今他们是圣洁的了。倘若那不信的人要离去,就由他离去罢。无论是弟兄、是姐妹、遇着这样的事,都不必拘束。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你这作妻子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丈夫呢。你这作丈夫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妻子呢…… ” 我把这一段特别列出来,一方面是因为我曾经听说有的基督徒因为教友的陪偶不信教而竟然教唆他们离弃配偶,有人以这种方式信教并且到如此地步使得我很吃惊,而据称他们是严格按圣经的要求这样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感叹保罗作为这样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样的一位高洁的耶稣基督的使徒,难得的是如此的体察世情,我印象中各种宗教在男女配偶方面的要求是很严的,难得有如此的宽容理解。他知道由于“现今的艰难,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正所谓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着这样的一种理解通融的平衡心态的人,作什么样的人都能够达到他们希望的境界。我想如果真有天堂的话,或者说基督教在其发展史上有一座丰碑的话,保罗在这座碑的建立上有他重重的一笔的。 这就是我关于平衡的第一层意思:时刻保持着一种理解、设身处地的心理去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这是一个了解明白自己所看重的信仰、以及自己的将来可以看到的人生道路的轨迹,在这个世上是一个什么位置的过程,只有明白了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一个人才能够平和平衡的走自己人生的路。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平常的善良人,我们能够因此明了自己的能力限度,忍下一些世道的不公正,不过多的纠缠一些没有希望没有前途不切实际的梦想,而紧紧抓住自己最看重最远的目标,尽力以达观的眼光看待前方的道路,这样的话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即使是对于所谓的坏人恶人黑道中人,如果他们也能够有一定的智慧稍稍看清自己的位置,明白世事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动,明白冥冥之中天理的天平有时会由于一滴多余的他人的血泪而倾覆,而导致己身的恶贯满盈、万劫不复的命运,是不是因此就能够形成某种“盗亦有道”,也即与世界达到一种平衡的约定呢? 要达到平衡,除了体察世情外,另一点恐怕就是了解自己,对自己诚实,能够解剖自己的心里一些隐晦的念头,并且正视之。自己的能力的高下,性情的好坏,甚至人品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是一些不好告人的心思和念头,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生的发展有利,是不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帮助,却是跟穿鞋子一样,挤脚不挤脚,只有自己知道,又或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其实谁都对自己的道路有着相当的自信,这不奇怪,由于种种原因,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能够对世界、对自己了解的那么透彻,即使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很可能仍旧做出不太妥当的举措来。关键在于,犯了错误后是否有信心有能力扳回来,校正自己的路标,重新开始。 所谓的平衡并不是单纯的走中庸之道,各人的个人修养、人生目标等等的不同,采取的平衡都可能有所不同,关键其一要对自己有好处,其二是要不损害他人,因为如果不顾他人的利益或者感受,久而久之自然会损害到你自己。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夫子少时,去志于学,而后三十而知自立自强,四十知类通达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由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之功,而至于七十才有”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那种世情和自己行事方式的平衡统一。人初学如太极拳之初学,两手如木棍一样不知变通,言语则不知所云,不能聆音辩志,也不能察颜观色,只顾了表达自己去了。如此一来,自然是处处碰壁,哪里还能随心所欲?可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平衡功夫是没有功底的不能为之,如水到渠成,又如水在渠中之行遇阻则能绕过。所以平衡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灵活智慧的生活态度,人人都有着自己或明或暗的种种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的所谓原则太多了也不是件好事,有时,为了让自己、也是他人得到更好的结果,不得不让那些所谓的原则让让路的--当然并不是说抛弃原则,而是要灵活的执行原则,让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的统一体得到最大的利益。 正如孔子说的,达到真正的平衡也许要一生的努力,但是这一生的历程将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进步、永远上升的过程,做好了一个平衡的人,才能对世界有更清醒的看法,这时的人,如果还能够保持着那份爱他人的心,离保罗这样的圣徒就不远了,才能象保罗一样的去爱人,得到爱。 |
|
|
|
实用资讯 | |